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省内外薪酬差距逐渐缩小 我省农民工本土就业成新趋势
2011-03-01 09:29:17 来源:生活报  作者:高春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年味散去,用工热潮和“用工荒”紧跟而来,南方企业高喊缺工,我省企业的用工需求也非常强烈,今年农民工就业的选择空间更大了。近日,记者从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获悉,今年我省农民工将出现“本土就业”的新趋势。据了解,2010年,省内各地市县本土企业用工需求激增,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政策,我省出省打工的农民工数量首次下降。

  不必远走了 本地企业用工缺口大

  近日,记者在哈市人力资源市场看到,哈尔滨光宇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一线工人150名,要求条件非常宽松,专业不限、年龄在18至48周岁,只需提供身份证就可应聘,经培训后上岗;公司免费提供住宿和一日三餐,并为员工安排通勤车。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张立辉告诉记者,公司普通工人的月薪基本可达2200-3600元,每年还有两次涨工资的机会。目前,月薪4000元以上、有三四年工龄的“老职工”大有人在。“只要愿意干,基本是应聘一个留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可以留下来做清洁工。”张立辉说,春节后他一直“蹲守”在哈市人力资源市场,由于大量的生产订单,公司一线工人缺口在200人以上,从现在招到的工人数量来看,还远远不够。

  工资不低、待遇不错,咋就招不上人来呢?据张立辉讲,从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情况来看,双城等地的很多农民工都在当地上了岗,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来哈农民工的数量,还有一些农民工工作不稳定,不愿长期就业。

  多年来,家住肇东的济先生一直在外地打工。他告诉记者,因为忙着赚钱,他连自己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都不知道,今年他打算在家附近找份工作,这样每天都能见到孩子。

  济先生的30多个老乡也和他的想法一样,他们说,今年肇东有不少企业在招工,所以想在当地找份工作,不想再大老远地跑到外地去找工作。“我们最希望做土建工程,既可以做长期工又可以做短期工,农忙时还可以回家帮忙种地。”

  据哈市人力资源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春节至今,270多家企业提供的6000多个岗位仍有很多处于空缺状态,其中不乏米旗、卓展、北京华联等知名企业,其员工缺口都在百人以上。

  留下别走了 政府鼓励“本土就业”

  “想留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这是个趋势,但目前尚不能说是普遍现象。”阿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2010年,该区10.7万农民工中,依托阿钢、钼矿、青岛啤酒等44家大型企业和150家石厂、沙厂、水泥厂的就有近万名。此外,阿城区旅游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及小加工群体给农民工提供的3万多个岗位,也促使更多的农民工留在了家门口打工。

  “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本土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将日渐增大,在鼓励‘本土就业’的政策下,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满足了农民工对务工生活的心理预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家乡工作。”据阿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介绍,2010年,该区3761户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20万元以上的工商业户累计442家,其中,300万元以上的27家,千万元以上的1家,由此拉动的就业人数达到5435人。

  “以前,我们每年都要设法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把农民工送出去,现在不同了,本地用工缺口凸显,我们要鼓励返乡农民工留在本地就业。”齐齐哈尔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以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为例,通过招商引资,总投资达32亿元的万润公司、四川徽记、龙源风电等一批大项目落户该县,共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3500多人,加上2010年当地畜牧业、农林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曾外出打工的两万多名农民工全部内部“消化”。从工资、待遇来看,2010年,当地农民工工资与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塘、内陆一些地区的工资差距逐渐缩小,月工资平均增加200多元,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转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我省区域发展来看,各地市本土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一些大项目、大企业的开工、上马,盘活了生产要素资源,扩大了本地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容量,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创造了更多的岗位。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以调动农民打工的积极性。

  在外不容易 家门口打工更划算

  2007年,佳木斯市桦南县梨树乡的王丽娟跟老乡一起到青岛的海鲜市场去闯荡。2010年4月,她从青岛返回老家,去了当地一家大米精加工企业打工。

  “我今年25岁,已经成家了。家门口有机会,当然不会舍近求远,到外地去找工作。不到20岁时,总想出去见见世面,可转了一圈之后才发现,在家附近打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王丽娟说,她的家乡盛产细选水稻,近年来带动大米加工行业蓬勃发展,用工量越来越大。

  “在青岛打工时,月收入2500元左右,除去吃、穿、租房等费用,一个月最多能攒下1000元钱,而且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很不容易。而在老家打工,1300元的工资几乎都可以攒下,农忙时还能帮家人种地,平时照顾家人也方便。”王丽娟说。

  在哈市人力资源市场,记者遇到了来此求职的王大勇,他曾在江苏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干了5年,2010年才回到哈市。王大勇告诉记者,他今年26岁,家住平房区平乐村,回到家乡后,他一直在平房区一家汽车配件公司打工,一年下来,已经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能手,还当上了小组长,月工资2000多元。

  “还是在家门口打工更划算,而且每天都能回家照顾父母,比在外面安心多了!”王大勇说,虽然在江苏打工时工资略高一些,但消费也高,吃饭、住宿都要钱,一年下来剩不了多少,相比之下,回家后花销要少很多,而且省去了春节返家的路费。

  加大培训力度 保障农民工与企业对接

  与以往相比,今年我省不少地方的劳务工作风向已由输出转变为保障本土用工。

  “农民工外出,除了要算经济账,还要算一算非经济账。想要留住他们,既要依靠乡情、亲情,更要依靠经济效益。”东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人秦海玲告诉记者,经商务部批准,东宁县正在建设服装鞋帽跨境连锁加工城,计划入驻半成品、成品加工企业100户,目前已有10户企业签约入驻,其中3家服装鞋帽加工企业正在招工,急需5000余人。

  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对于农村劳动力,我省在坚持外输、内转、创业相结合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涉农培训、创业培训与非农培训相结合。重点围绕农业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开展涉农培训。对四五十岁的农民重点开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现代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专业培训,促使其就地就近转移。同时,有选择地开展外出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积极探索村级设点、企业与学校、企业委托、学校自办等培训模式,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障农民工与企业顺利对接,解决企业招工难、农民工找工难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