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 “全球度假专家”Club Med在推广其在亚布力的度假产品时,更爱强调“冰雪假期”,而很少说“滑雪假期”。在他们看来,这个产品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哈尔滨的冬天”,而不仅仅是“滑雪”这么狭窄的单独一个领域———即将过去的哈尔滨的冬天,它到底卖的是个什么范儿?
冷范儿,洋范儿,敞亮范儿
家住上海的李岩在领女儿来哈游玩前,这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生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会把鼻子冻掉吗?二是哈尔滨原来不是外国啊?
在很多居住在长江以南的人们的印象中,哈尔滨是一个跟“西伯利亚冷空气”差不多的名词———只有空间概念,没有地理概念。然而,多年前因海峡两岸大学生联谊在哈“纯玩”过一个礼拜的华晟,在台湾的大学毕业后辗转了中外很多城市,念念不忘的只有哈尔滨,“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大面积的雪”,当然,这里还有他一群爽快的东北哥们儿。
本届冰雪节不但新增了景点,还将整个城市打扮成大景区的模样。这给外地游客提供了更多玩耍的选择,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几乎不需要“观景”,光是在这“待着”就显得十分兴奋。
来自湖北的小杜去年秋天开始在哈进修业务。一入冬,他就提出要求,让公司同事领他去雪博会看看。记者在开幕式上见到他时,这家伙简直站不住,两脚不停往上跳,一边擦鼻涕一边嚷着“太冷了”。同事打趣说:“他冻得脑袋都不会转了。”
小杜今年夏天就要回湖北,他说,那种“冷”钻透脑袋直抵身心,几乎成为他身体记忆的一部分。“想到哈尔滨,就会想到冷。冻得要命也不忘中央大街上穿着皮草的俄罗斯美女。”
范儿不同,不相为谋
有来过哈尔滨的人说,这座城市在冬天里表现出了独有的气质,它吸引着很多心底不甘于平淡又不那么计较平淡的人们。
不同于三亚的悠闲、丽江的慵懒,也不同于北京的繁华,上海的井然有序。作为一座二线城市,它神奇的冰和雪,能在你烦躁的时候,镇静情绪;低落的时候,刺激情绪。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哈尔滨的规划显得有些自由散漫,满大街的冰雕雪塑,还有小型的游乐设施,好像不太急于把人们拉进景点。但景区里的火爆也是不同寻常的,票价330元的冰雪大世界里到处排着大长队。
它也是有心的。很多市民急着把满城冰景的图片贴上网,就怕别人不知道“家乡美”。一些景区里会提供免费的棉大衣、棉鞋、热水。不同于南方冬天的阴冷潮湿,不管在外面冻成什么样,一进屋就热气腾腾。哈尔滨美在别处,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
来哈尔滨玩的人,需要一点“无所谓”的气质,它不那么精致,不那么细致,可能也不够体贴。它一方面“给你自由过了火”,一方面绝对能做到“同范儿相惜”。一位自驾车来哈看冰雕的长春游客在游记里写道:要是在哈尔滨迷路了,不怕死地拦个车,肯定会有活雷锋在前面帮你开道,绝不会让你天寒心也寒,这就是冰城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