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片

资料片
东北网4月17日讯 清明小假期里,市民于先生本想邀请外地朋友在家门口尽享几场音乐视听“盛宴”,但他开车在哈尔滨转了几圈后却遭遇了剧场的“闭门羹”,他无奈地感叹:“哈尔滨不是音乐城吗?为何音乐会、演唱会一年下来也见不到几个,太少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假日里在音乐之城中看场演出怎么就这样难?”渐进5月,正值各地演出商抢旺季扎堆演出之时,而我省演出市场却依然“闲着”,业内人士无奈道出这样一句顺口溜:“小演小赔、大演大赔、不演不赔。”制约演出市场发展的“颈瓶”究竟在哪?记者进行了调查。
1音乐城难觅音乐会
上世纪前半叶,哈尔滨曾是闻名遐尔的音乐城,从20年代始,一大批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俄侨音乐家汇集于此,登台献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正是在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创办的。从1961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历经45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28届。每两年一届的“哈夏”都是哈尔滨市民餐桌上的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
市民于民海是一位下乡知青,他酷爱音乐。据他回忆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会儿,物质很匮乏,但人们在精神上却很富足。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种乐器,我就会拉手风琴和扬琴,没有人教,无师自通。夏天的傍晚,邻居们会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伴着丁香花沁人的芬芳演奏和演唱自己喜爱的歌曲。那时候我觉得哈尔滨真的是一座音乐之城,只可惜如今那样的氛围已消失殆尽。”最近,于民海的一位上海老战友来看望他时说,“你们这里哪有音乐会啊,剧场都是关闭的,怎么还叫‘音乐之城’?”这话让他无言以对。他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出差时经常会在机场、宾馆、街上看到演出的海报,但在我们这座音乐之城中却难得一见。
于民海遗憾地说:“在哈尔滨举行的大部分演出前期宣传就做得很不好,所以很难听到一场像样的音乐会,即使偶然能听上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的秩序也相当混乱,吃东西的、打电话、大声说话的、随意进进出出的……,在剧场里随处可见。我们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两年才会举办一届,平时这里的音乐会也只有零星的几个,其实这已严重影响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投资环境。对于外商来说,听音乐会是他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2剧场设施“吓”跑经典演出
不少文化圈内人士认为,我省的演出市场专业性不够强,这主要是指适合大型演出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迄今为止,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大剧院,我省一个都没有。哈市目前最好的场馆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环球剧场和北方剧场等,无论是从舞台功能、配套设施,还是容量,距离现代化的大剧场都差之甚远。
2008年,世界经典音乐剧《猫》这样的演出选择了北京和上海,而没有把目光投向哈尔滨。黑龙江省文化厅负责人认为: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尔滨演出场地的硬件设施不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哈尔滨缺少综合性大型艺术演出场馆,近两年曾多次与“经典”失之交臂。2007年,蜚声世界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全新打造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在全国20多个城市巡演时,曾一度考虑将这台舞台艺术精品送到哈尔滨,但前期工作人员在考察剧场时却遗憾而归,哈尔滨现有剧场都无法呈现《藏谜》唯美的舞台艺术效果,最终剧团不得不放弃哈尔滨之行。中国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蝶》·回家”巡演冰城之时,主创人员也曾对演出剧场表示诸多遗憾,家乡走出去的著名音乐人李盾告诉记者:“环球剧场毕竟是会议和演出两用剧场,而《蝶》演出则需要一个集声、光、电于一身的现代化剧场,这次回哈最让我遗憾的是省博览中心大剧场没有了,一座城市现化的标志势必在剧场体现上体现出来。”
省歌舞剧院就开始了全新创排世界经典歌剧《图兰朵》,因为没有专业排练场地,每天200多名演员排练也只能拥挤在一间租用的排练室内;黑龙江省杂技团精心编排的大型冰上杂技表演,也受演出场地及剧场的制约,很多冲击国际大奖的经典节目至今无缘与市民见面。哈尔滨中泰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宏斌表示:“受演出场地的软硬件设施限制,不少国际演出团体都望而却步。”由于目前哈尔滨的演出场地座位有限,一般演出公司都得考虑在平均票价100-200元左右的前提下,敢不敢去接一些出场费比较高的演出团体表演。
3要票成风“挤”走演出商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近一两年来哈尔滨演出市场的上座率基本上都只保持在30%-60%左右,演出公司接下来单场演出后基本上赔的比赚的多———即使哈尔滨的票价已经比京沪两地要便宜很多。制约哈尔滨演出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要票”,让一场演出的主办、承办、协办方,乃至主管部门、场馆、公安、消防等与演出有关部门的所有人苦不堪言———手机不敢开、座机不敢接,甚至借由出差躲出去几天……即使这样,哈尔滨市的每场商业演出仍有30%的票因躲不掉的人情关系网,不得不白白送出。要票,可以让一场演出无利可图,甚至血本无归,同时它还挫伤了一些准备在哈尔滨市办演出的演出公司的积极性,这些正一步步摧毁着哈尔滨市的演出市场。
相继有刘德华、周杰伦、张学友等不少明星来哈尔滨开“个唱”。但哈尔滨的演艺经纪人对演唱会市场不怎么看好。记者曾对身边想看刘德华演唱会的30名朋友进行了一次小型调查,结果表示:只有4人说自己会去买票,17人选择拿赠票(大部分说如果没有赠票就不看),9人选择开唱前去买黄牛票。这说明,目前哈尔滨演出市场并不成熟,这也让很多演出商都感到无奈。谈起“被要票”,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与演出有关单位的人士均使用了同一个词———苦不堪言。他们说,如果手头有票,宁可自己不看,家人不给,也得省出票送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为收入差距等因素,哈尔滨本埠院团演出的票价明显低于南方城市。如哈尔滨市歌剧院排演的“烂漫之旅”经典爱情电影大型视听交响音乐会,在南方城市门票能卖到180元、280元、380元,而在哈则只能卖到30元、50元、80元,最多100元。经理李庆玉说,即便这样,票也很难卖出去,多半都是赠票。业内人士介绍,每场演出的票价都由成本和利润构成,票价中的净利润一般为15%左右,其余为成本,包括前期投入的艺人出场费、场地租赁费,而包括“要票”造成的损失,也都计入了成本,最终转嫁给了自费购票者。据悉,起初,赠票只占可出售门票的5%—10%,2006年的几场演出达到20%,目前哈尔滨的每场商业演出达到了30%。2007年6月举办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演奏会,1万张门票,就有近3000张是送的。在哈演出的话剧《西望长安》投资方说,尽心尽力办完一场演出,只维持住了收支平衡,没挣到钱。如果白送出去的票数量再增加,恐怕连成本都保不住了。
“要票现象”严重挫伤了演出公司的积极性。据统计,哈尔滨市可以举办演出的公司有上百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只有七八家,其中,一年能办上一两场大型演出的更是少之又少。因为不赚钱,有的干脆不办演出了,一些明星演唱会也因此“流产”。
4明星不来,身价抬不起来
无数根五颜六色的荧光棒整齐统一地在空中打着节拍,看着不过瘾,将T恤脱掉在空中转圈圈……这是去年记者在“百年情怀·经典记忆”演唱会现场看到的一幕幕场景。而做这些动作的,并不是新锐的80后、90后,而是出现在了那些头发有些斑白、上了年纪的中年人身上。罗大佑、王杰、苏芮、潘美辰、赵传、姜育恒和郑智化等……这一个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引起了现场观众极大的兴趣。看过这场演唱会的丘先生告诉记者:“罗大佑,苏芮出来的时候,我喉咙都喊哑了!我真的挺喜欢这些实力歌手的,他们唱的那些歌,也是我耳熟能详的。”丘先生话锋一转:“既然拼盘演唱会那么受观众喜欢,那主办方为什么不多办几场呢?“众口难调!”面对市民的建议,哈尔滨资深演艺经纪人张先生这样表示,他说:看上去拼盘演唱会比较受欢迎,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都说喜欢拼盘,但真的有了拼盘演唱会,自己喜欢的歌手就只唱那么几首歌,观众会觉得不过瘾,希望能听全场,所以不会是掏钱买票的,另外歌手的报价都很高,一场拼盘演唱会很难赚回成本。
看一场演唱会差不多要动用半个月的工资,哪看得起呢?要降低演出票价首先要从降低成本着手。“2002林忆莲演唱会”上,香港歌坛天后级人物林忆莲的个人演唱会票价只要80元,这则消息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假如我们的演员都能向林忆莲那样降降“身价”,那演出市场的繁荣就不会是一句空话。须知你身价再高,观众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5别让“春困”凉了
咱的舞台
进入4月中旬,哈尔滨剧场闹起了“春困”。一些看不到中意演出的观众感叹:演出市场能安上个“空调”就好了。这句感叹背后,多少还带点失望。而与之对比,元旦新年音乐会加演到欲罢不能,连国外的拼凑团也来插上一脚;而今“歇菜”的市场,能算理性?如此看来,演出的“温控系统”也该修整了。演出呈淡旺两极分化,跟观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相背。对待暴冷暴热,不妨以细水长流、温工慢火的良方来调理。演出经营者别忘了一个理:凉了舞台的同时,也可能凉了观众的心。
如果想让文化市场繁荣起来,首先市民要转变观念,把一场演唱会的门票当作像电视机、服装一样的商品来看待。让办演出的有利可赚,不但演出会增加,票价也会降下来。上海的演唱会,从数量到质量都在中国排NO.1,为什么演出商会将眼光放在这儿呢?原因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多年来已培养出一大批稳定的、有购票消费习惯的市民。有这样成熟的观众群,上海演出市场不火才怪。
哈尔滨的演出市场虽然目前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真正的文化消费群,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这种状况必然改变。部分业内人士则提议建立演出市场“调温”机制,其中包括让演出立项、档期等信息渠道畅达,避免好戏撞车;演出审批、管理部门能适时宏观把握,对演出运作提出合理市场建议;演出场所预排档期时,适当“错开”疏密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