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东北网5月2日讯 题:忘不了在剑阁工作的那些日夜
记者 顾硕
“5.12”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害和伤害,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人民共同携手度过难关的壮举让我们看到了大情大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制定出援建方案,将龙江人民的关怀及时送到灾区同胞的身边。如今的剑阁,基础设施全面恢复,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持续发展……龙江人将“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龙江援建精神永远留在剑阁。
援建指挥部的“铁人们”
用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的话说:“我们就是要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精神当好龙江的使者。”
黑龙江援建剑阁县前线指挥部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跟“铁”字沾边的名号,援建指挥部的人都是“铁人”。只要一说起黑龙江援建剑阁县前线指挥部,在剑阁县的城里乡村当地群众都赞不绝口,对援建干部的感人故事娴熟于口。
“铁腿杆”肖兴民。黑龙江援建剑阁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肖兴民,腿里留有3寸钢板,是有名的“铁腿杆”,他活跃在每一个援建项目工地上。回家,早在去年12就有机会,但为了剑阁的重建,他坚决要留下来。得知父亲病重时,肖兴民把一切托付给妻子。他时刻提醒自己“援建是大事,剑阁人民更需要我”。
“铁面书生”王林生。王林生一身兼“三职”: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黑龙江援建前线指挥部工程组成员、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指挥部每一笔工程款,王林生先把“第一关”,审核无误后由总指挥、副总指挥审批。他因此被称为“铁面书生”。
“铁石心肠”苑维春。苑维春今年41岁,他早就盼着有一个孩子,但爱人怀孕期间他却没能照顾和陪伴。今年4月,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他就匆匆返回了剑阁。
“经过三年的援建工作,现在的剑阁一派生机,我们忘不了剑阁人感激的神情,更忘了不在剑阁工作的那些日夜。”援建指挥部的“铁人们”感慨地说。

支教队里年龄最大的教师——周国忠
“自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每次看到电视的报道,我都为之心痛,多么渴望能走到抗震救灾的前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009年2月,周国忠老师克服了身体不适等多种因素,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剑阁职中的教学工作中,成为支教队中年龄最大的老师。在学校里,他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和爱戴。在支教队中,他更是以一名老大哥的身份照顾着支教队里的每一个人。
在剑阁职中,周国忠老师担任《电工电子》《电力拖动》专业课教学任务。面对灾区的孩子们,教学经验丰富的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认真备课、编写教案、耐心辅导学生,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对待学生,他总是耐心指导,手把手地传授技能。
用剑阁职中校长贾建平话的来说:“感谢黑龙江省选派了这样具有素质高、高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强的教师到我校支教工作。”
“我早己融入到了剑阁职中,成为剑阁职中的一员,忘不了那里的同学们,更忘不了在剑阁工作的那些日夜。”采访中,周国忠老师的话语中带着哽咽。


于广在看妻子的照片。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援建警队的好管家
一场突袭巴蜀的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地震刚刚发生时,黑龙江省公安厅装财处行管科于广和大家一样,一有时间就守在电视旁,关注着灾区的情况。他为抗震一线干部群众和广大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
2008年7月23日,黑龙江省公安厅按照公安部的部署,组建对口支援队赴四川省剑阁县,组织上决定让于广赴川做支援队后勤保障工作。晚10时,刚刚出差回到家的于广接到处领导命令,让他于24日提前飞赴四川,为支援队进驻做准备工作,并要一直坚持到任务结束。
在接到任务后的13个小时,于广飞越千山万水,行程2600多公里,到达四川成都,然后驱车270公里,在当晚9时40分到达剑阁县,开始了紧张、繁忙的工作……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战友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于广同志不顾旅途劳累,到达剑阁县后立即与当地公安机关接头,落实支援队的食宿问题,购置电视、饮水机,热水器等生活用品。奋战了一整天,组装好了两驻地的床,解决队员抵达驻地后的吃饭问题,使26日早6时40到达的战友吃上热饭,睡上床铺。
川西高原,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震后的川路更是险象环生。有的居住点间是三级以下公里相连,25公里的路程开车得走90分钟。于广同志经常要在剑阁县内的剑门关、普安、下寺、武连、白龙、元山和鹤龄等乡镇间奔走,在山区公路上每天往返三四百公里是家常便饭。……事无巨细,样样做好。队员们都说,于广是领导的好助手,支援队的好管家。
“剑阁县很多村民与支援警队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和平年代,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军爱民、民拥军。援援工作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将永远忘不了在剑阁工作的那些日夜。”于广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