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05-09 15:35:2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其重大意义非同寻常。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它的基本任务包括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而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活力蓬勃迸发,另一方面,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省委十届十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意见》,号召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方力量,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要求,切实增强建设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幸福龙江的责任感、实效性。

  社会管理,涉及万千民众,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面广量大、系统性很强的社会工程,需要多维度、全方位把握。特别是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要分清轻重缓急,讲究方式方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立足“创新”动脑子。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首先是理念思路的创新。诸如,政府如何从介入过深的微观经济领域逐步退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如何引导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当中,发挥社会协同的乘数效应;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有意愿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真正发挥群众基础作用。其次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抓好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中,无一不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并最终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更加完善、高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围绕“群众”下功夫。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于社会管理始终,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信力。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的满意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民生”求实效。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常说,要抓住重点、化解热点、突破难点。而真正的热点、难点问题,无一不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抓住了“民生”,也就抓住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破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五大民生问题。除此之外,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如果这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得好些、再好些、更好些,那么就一定会“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幸福龙江,是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要实现目标的一个概括和内涵的浓缩。让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