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5日讯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怀之举,也没有引人瞩目的奇闻轶事;他,有的是一颗真挚火热的心,有的是正直的人品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有的是甘于寂寞的默默奉献精神。“老实、忠厚、低调、肯干”,是同事们心中的印象,“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是领导者给予的评价。他,就是市委外宣办网宣办副主任金波。
从事舆情工作4年间,金波共报送中宣部舆情信息4万多篇,省委宣传部5万多篇,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采用7000余篇,其中有113篇被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批示。他本人先后获得全国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全省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劳动模范、全市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他所负责的舆情信息工作,荣膺全国舆情信息工作“三连冠”。
孜孜以求成为舆情战线佼佼者
44岁的金波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曾在农村、企业、事业、政府等部门工作过,参加过两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锤炼了他超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使他对很多事件有深邃的把握和洞察。基于上述原因,2004年,金波被分配负责舆情信息工作。
舆情信息工作是倾听民意、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需要及时全面地反映国际、国内社会舆情的总体态势,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为中央省市领导和宣传部门领导掌握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全局工作发挥作用。从接手舆情信息工作那天起,一向要强好胜的他下了决心,既然从事了这个行业,那就干出个样来给别人看。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从收集、分析,到采写、报送,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作为舆情战线的“新兵”,金波每次参加全国和省里举办的舆情信息工作会议,都主动和上级宣传部门讨教要领,虚心向国内优秀地市同行“取经”。会议间歇时,他逛书店,跑中宣部,去国务院新闻办和各大网站等单位,自费购买舆情专业书籍。有关国际、国内形势及博客、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的书籍,金波更是爱不释手常常研读到深夜。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波顺利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身。他总结和探索出一套写舆情信息的方法,即“三新”:角度新、观点新、材料新;“四开发”:延伸开发、逆向开发、横向开发、综合开发;“五度”:高度、准度、速度、力度、深度;“六抓”:抓矛盾、抓规律、抓大头、抓两头、抓关键、抓渠道;“十法”:善借“智脑”法、灵活分析法、争议关注法、总体预测法、标题醒目法、网上网下境内境外综合法、改编专家法、缩略法、移花接木直接搬移法、构建厚重法。这些方法既依托于同行的先进经验,又来自于个人的实际体会,在具体操作中非常实用。省委宣传部领导夸赞金波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金波成了业界内小有名气的舆情信息专家。来自新华社、中国作协、求是杂志社、上海社科院等同行及全国各地的舆情信息员纷纷与他进行沟通,相互探讨工作心得。他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江西、山东、湖南等地的同行,还到鹤岗、双鸭山等地指导培训。他每年都举办舆情信息员培训班,随时随地深入到各县(市)区进行业务指导。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富锦、桦南两个县(市)区成为全省舆情信息直报点。
去年1月,金波和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就重大舆情选题达成共识,撰写了《思想理论领域舆情态势分析》一文。他和《求是》杂志就手机短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取得一致意见,与北京中科点击军犬网络公司和爱科网络监控公司经常保持联系,就搜索引擎核心技术及网络舆情监控等进行交流;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坚持定期沟通、交流,对人民网舆情频道提出多处修改意见。
今年3月,中宣部在福建漳州开会时,厦门市委宣传部的舆情信息同行听说金波到会,亲自把金波接到厦门市做客讲解。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厦门市委宣传部研究室有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位博士在做舆情,怎么就做不过佳木斯?他们更难以理解,一个地市级的舆情信息得到中央领导批示量,居然能超过省级宣传部。
情系舆情用忠诚书写精彩人生
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要职能。金波整日里面对的都是各地的新闻消息、变化的工作信息、纷繁的舆情反映、复杂的民声民意以及尖刻的外媒评论,他每天打开60多家新闻网站,进入40多个论坛,查阅上万条信息,收集、分析、甄别分分秒秒变化着的舆情动态,将各方面的舆情信息上报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领导。责任大、任务重,常人难以想象。
每天,金波的脑子里总是紧绷着“分析态势,把握走势,预测趋势”这根弦,以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根据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阶段,认真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动态,结合实际,去伪存真,拨开“迷雾”,提出客观准确的舆情分析报告。
2008年,由金波撰写的《关于网络博客出现商业营销倾向的分析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批示,并受邀参加了在京举办的博客应对分析会。同时,据此整理出的《警惕博客沦为企业枪手》一文被中宣部收录到《网络战争》一书中。
舆情是民声的“晴雨表”。金波广泛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所虑,注重对民众满意度、信心指数、幸福指数、价值观变化、行为取向进行调查、监测和分析研究,尽早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连续撰写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建议》《校园安全亟待执法机关深度介入》等动态性舆情反映,引起了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纳入了领导的决策,有效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忠诚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一种品格”,金波常常这样说。他密切跟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社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测、早报告,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金波撰写的《重大事故频发再次敲响安全生产警钟》《人们期盼为网络反腐寻找“制度化出口”》等文章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
2008年,佳木斯被确定为全国舆情信息直报点。金波的工作更加忙碌起来,每天关注市内舆情和省内舆情,关注国际、国内动向,及时向中宣部上报舆情信息。不到三年的时间,金波创造了佳木斯舆情信息工作的奇迹:从2008年到2010年,由他报送的舆情信息报送量、采用量和领导批示量连续三年均列全国第一。
2010年3月,在安徽黄山举办的全国舆情信息工作会上,中宣部舆情局局长称赞金波为“英雄金波”;舆情局的一位处长对省委宣传部领导说:“感谢你们给我介绍金波,给我们报送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
忠于职守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
从事舆情信息工作,整天和文字打交道,是一件相当清苦、寂寞的差事。但是,金波却在和清苦相伴、与寂寞为伍中找到了快乐,用他的话说“舆情之路虽苦犹甜。”
为了提高舆情信息报送的数量和质量,金波给自己定了一条硬性规定:每天必须至少上报70条信息,周六周日至少30条。他经常白天在单位忙碌完,回家还得继续写。有时为了抢时间,及时抓取稍纵即逝的信息,他经常早上2点种就起床收集信息。春节长假期间,他把单位的电脑“请”回了家。短短7天时间,他报送给中宣部的舆情信息就达到370多篇。
“心中有花,灵魂自香;心中有灯,执着前行。”这是金波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也是他日常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每天早晨6点30分之前,他就稳稳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按照“第一时间报送”的原则,争分夺秒抢时间上报。等别的同事8时30分到单位上班时,他已经上报20多条信息了。
时间对于金波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报送舆情信息上。白天在单位辛辛苦苦忙活一天,下班回家用过晚饭后,就开始收看新闻联播,然后继续整理上报有价值的信息,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还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国际国内新闻要事,为第二天上报信息做好准备。
妻子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材料要写,在单位写还不够,回到家里还要写。有一次,早就憋了一肚子气的妻子见他躺在床上还在听收音机,上前就把那台被金波视为“宝贝”的收音机抢了过来,连同耳机天线,一古脑儿地扔到窗外。等金波跑到楼下去寻找时,发现“宝贝”已经摔得面目全非、无法使用了,为此,他心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由于常年伏案工作,使金波这位大学期间的运动健将也难以适应这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他那本来就不多的头发过早地发白了,患上了颈椎病和腰疼病,眼睛也高度近视了;再加上经常敲打键盘,他的手腕也总是酸疼,不得不贴上了膏药。
为了保持足够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他始终坚持体育锻炼,每天至少做10个单双杠、10个俯卧撑。平时他经常利用晨练和晚饭后这段时间步行到车站、商场、公园、早市等场所“遛弯”,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与各类人群进行交流,了解和掌握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波的妻子长年患病在家,始终没有工作,看病欠下的3万多元欠款至今没有还。和他同期毕业的大学同学中,有的在京城做了高官,有的在海南发了大财。同学聚会时,有不少同学邀请他到南方去工作,工资、房子和待遇都要比现在高很多,他婉言谢绝。金波很多亲属在韩国做官、开公司,邀请他前往,可他执意坚守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守候着那一份宁静与孤独。
经常有同事和朋友这样问他:“为什么你总加班?”“你这样玩命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金波总是淡淡一笑,他说:“其实也不为什么,就为了肩上那个沉甸甸的责任!就为了不辜负领导对咱的信任和期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波没有谈自己的付出与辛苦,没有谈自己的成绩和荣耀,谈得最多的是领导和同志对自己的帮助:有的领导把自己用的高配置办公电脑给金波使用,鼓励他为佳木斯增光,展示佳木斯人风采;有的领导为了金波工作方便,特意为他购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有的领导把出差学习机会都让给金波,让他全面领会上级精神,加强与各方的交流、沟通和学习……
七年默默奉献路,回首已是满园春。多年的舆情工作让金波感悟到:舆情之路上的生活、梦想、执着、磨砺、文化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崇高,更是一种享受!“我感觉,只有自己每天的生活过的充实了,才会感到由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