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9月14日讯 今年9月9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急救日”。
记者从省急救中心了解到,去年全省“120”累计出车8.3万余次,平均日出车227次,同比增长14%以上。专家介绍,自救或救人过程中最宝贵的时间是事发最初的4分钟时间。然而,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在病人身边的大多不是专业的急救人员。当面对突然昏厥、意识丧失、奄奄一息的患者时,人们常常因没有掌握急救技能而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甚至延误抢救时机。
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及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正确施救减少伤残和死亡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创伤外科病房里,来自巴彦县的农民刘发十分无奈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受伤的经历。今年51岁的刘发,半个月前干农活时不小心被脱粒机割伤胳膊,当时他立刻解下鞋带紧紧地勒住伤口上部止血,直到近3个小时后到达医院他的胳膊才被松绑。很可惜,由于胳膊一直被勒着,到医院后前臂已经发紫坏死。
创伤外科主治医师曲志伟介绍说:“很多患者上臂或下肢受伤出血后不知道怎样正确止血,他们会用毛巾、绳,甚至拿来钢丝一直勒住,从而神经卡压受损,造成血管动脉压迫形成血栓,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这样造成的后果要比他们的外伤严重得多。遇到意外切伤时,直接压迫伤口止血是最好的方法,如用止血带要注意每隔20至30分钟必须放松几分钟,避免缺血坏死。”
曲志伟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像刘发这样的患者在门诊进行简单处置缝合就可以走了,最多几百元,但由于患者处理不当,目前肢体虽然保住,下一步还需血管取栓、神经修复等治疗,至少需要2万余元才能出院。
“由于市民不了解急救常识,让很多人和家庭留下了终生遗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秀杰感慨说:“不久前,一名60多岁的老人突然心脏骤停,当时家人为了弄醒他大声叫喊并猛烈摇动患者,几分钟后才想起拨打120。由于家人均不懂得丁点急救知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宝贵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而毫无动作,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已经过去10多分钟,回天乏力,患者最终没有被抢救过来。”
王秀杰介绍说,掌握急救知识是百姓最基本的健康素养,市民如果掌握了急救知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立即采取一些有效的应急方法,给伤患者必要、及时的救护,然后再转送到附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意外伤患者的伤残率甚至死亡率。
普及常识当好“第一目击者”
9日,在哈尔滨革新街教堂广场,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心脏复苏”和“创伤救护”实验,引来大批市民驻足观看。
记者在活动现场采访时发现,相当一部分市民表示对急救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不少人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岳女士用DV拍下了工作人员的整个演示过程。她对记者说:“虽然我不懂急救,但我很想了解相关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不一定会经常使用,但生活中难免发生意外,也许是自己,也许是亲友或同事,如果我能掌握些急救知识,在紧要关头不但可以救人于危难,也可以自救。”
退休工人季大爷手里拿着关于急救的小册子,并且一直在仔细对照宣传板上的图片文字提示,了解相关内容。他说:“平时很缺乏有关急救知识的培训,其实这些知识非常实用,掌握了它今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不惊慌。”
“事故现场第一发现者是否具备急救知识和能力,对事故伤者能否有更多的生还机会至关重要。”省红十字会备灾救护中心救护培训部讲师谭志强介绍说:“在专业医务人员未赶到之前,抢救者利用现场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为事故中的伤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初步救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救护培训部部长高冬告诉记者,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实施现场救治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掌握专业技能。
据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隋部长介绍,目前,我省参加救护师资格培训的有905人,参加救护员培训的有10万余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0.26%;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达69万余人次,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8%,这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今年年底,省红十字会将举办一些公益性的急救培训活动来带动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在紧急情况下发挥“第一目击者”救死扶伤的作用,并减少意外伤害所造成的损失。
消除障碍让法律护佑救人善行
近日,一则新闻在网上被炒得热烈:武汉市一位88岁老人摔倒,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对此,省急救中心培训科负责人王正媛分析说:“其中原因除市民对意外伤害的防范意识不强之外,还体现出群众对自己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从而导致很多人在关键时刻未能伸出援助之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陆莹认为,急救知识和技术应该是每个人都容易获得的,每个人都有学习急救并挽救生命的潜力,急救是一种人道行为,展示了人们挽救生命的意愿,有大量的生命是由急救志愿者和受过急救训练的非专业人士成功施救的,因而社会应该用法律、制度保护好他们的合法利益,鼓励助人为乐、危难相助的道德和行为。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我国应该减轻甚至免除善意救助者的义务与责任。比如美国有法律要求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而给被救助者造成民事损害时,其责任可以依据一定程序予以免除。
省红十字会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革新教堂广场为市民演示“心肺复苏”及“创伤救护”急救知识。
急救小常识
外伤出血
遇到意外切伤时,直接压迫伤口止血是最好的方法,如用止血带要注意每隔20至30分钟必须放松几分钟,避免缺血坏死。
触电急救
迅速切断电源,一时找不到闸门可用绝缘物挑开电线或砍断电线,立即将触电者抬到通风处,解开衣扣、裤带,若呼吸停止,必须做口对口人工呼吸,送附近医院急救。
心脏病发作
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检查呼吸及循环,如果患者没有呼吸脉搏及心跳,应开始心肺复苏;
保持患者镇静、舒适、解开颈、胸、腰部比较紧的衣服;
保持患者温暖,必要时可用毛毯或衣物盖住其身体;
注意不要摇晃病人或用冰水泼病人以试图弄醒,不要让他进食及喝水。
车祸现场
遇险者如果头脑清醒,可让其动一下四肢,单纯双下肢活动障碍,提示胸或腰椎已严重损伤;上肢活动障碍,则颈椎也受损伤。先使患者平卧地上,两上肢伸直并拢。将门板等平板物放在患者身旁,4名搬动者蹲在患者一侧,分别托其背、腰部、肩胛、臀部、头颅,保持与躯干在同一轴线上,4人同时用力,把患者慢慢滚上门板,使其仰卧,用布条将头固定,急送就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