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黑龙江省电力大厦14年拆迁博弈 历经反复曲折
2011-09-19 11:00:52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谭启首 刘希阳 张立馨 张大巍 李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9日讯

  编前

  9月6日,电力大厦主楼正式开拆。昨天,这栋16层的建筑已拆除了5层。

  一座大楼的拆迁从提出动议到最后实施,历经反复曲折,14年后才尘埃落定。其拆迁路缘何如此之难?

  还原这14年拆迁的博弈过程,是对一个区域乃至一座城市规划发展的反思。

  新晚报也希望通过记者的调查,为我市今后城市规划、发展、决策提供借鉴。

  “昨天”红圈处为修建电力大厦之前的绿地。资料片

  “今天”正在拆除的电力大厦。

  

  “明天”曾经的规划方案之一,红圈处为规划的绿地。资料片


  电力大厦,一个时代的样板意义

  黑龙江省电力调度中心(电力大厦),从批建到拆除,它的生命周期只有不过24年,其中还有14年是在拆与不拆的争论中熬过的。

  有学者对此指出,这24年像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哈市的规划、建设及发展,正是经历了从建设现代化高楼,到挖掘城市文脉,最终确定全面统筹城市发展思路的演变链条。

  原哈市规划局局长张相汉的回忆或许能客观地再现电力大厦起楼的动因。“提出建设电力大厦,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几乎各个城市的管理者都认为,建高楼大厦是城市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楼的多少,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高低。”

  据我市一位规划界“老人”讲,当年电力部门申请建立黑龙江省电力调度中心,作为全省电力系统的中枢,选址确定在博物馆地区,得到了大部分人认可。“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大事,文化保护的意识普遍不强。”

  其实,在批建电力大厦之初,争议的声音还是有的,当时民间也有学者和规划专家提出过,这栋大楼有可能会影响博物馆地区的整体风格。但这种声音很快被“主流”声音淹没,建楼成了一边倒的选择。

  此后,正如市民所见到的,1987年之后,16层的电力大厦风风光光地在博物馆地区拔地而起,引领了哈市一时的建筑风尚。

  张相汉告诉记者,电力大厦是当时哈尔滨的第一高楼,它的外观及造型,某种程度也“模仿”了其他城市的“地标”建筑,一举成为哈埠高楼“模板”。

  随后,在中山路上出现的原黑龙江电视台办公楼和友谊路上的民族饭店大楼,都能见到电力大厦的影子,它们一起成为那个时代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地标与符号。

  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拆除电力大厦,那时,电力大厦建成不过10年。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赞成与反对怎么转化得如此之快?张相汉感慨:“观念变了,选择就要变啊!”

  那时,哈尔滨的城市管理者已经有机会走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学习先进的经验。“一看人家欧洲老楼老街区,保存得很完整,文化传承得那么好,他们一些建筑与博物馆地区的建筑何等相似,价值相仿,并且被大片大片地保护起来,新建建筑风格也是统一延续的,高度严格控制。”

  哈尔滨人及时反思促成了对电力大厦的拆迁提议。本报一位参与1997年城建报道的老记者回忆,当时这条消息曾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群众舆论都很支持拆楼。

  但由于种种利益原因,电力大厦成了各方博弈难决的死结,它的拆迁一等就是14年之久。

  而与此同时,也是在1997年,哈尔滨的另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被挖掘、开发、保护起来——中央大街成了全国闻名的步行街;索菲亚教堂地区成了展馆和休闲广场。14年之后,两者已成为哈尔滨城市旅游的靓丽名片,而博物馆地区由于电力大厦的“矗立”,其文化和旅游资源被长期闲置和遗忘。

  1997年,成了三个街区命运的分水岭。

  正如我市一位老规划专家所说:“电力大厦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它对于今后我们城市规划发展全面统筹具有现实的样本价值。”


   

  电力大厦与一旁的保护建筑近在咫尺。   一栋楼与城市 个性的较量

  一栋楼的存在,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整体风格。

  而这个地区,恰恰是哈尔滨整个城市风貌的代表。

  拆还是不拆?这场较量在我们这座城市一直持续了14年。

  电力大厦的“破坏力”有多大?

  博物馆地区有多重要?原规划局局长张相汉这样解读:“冰城夏都”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是这座城市最靓的名片之一。

  博物馆地区始建于1899年,它是哈尔滨市按照严谨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最早地区。同时又是城市早期的商业文化中心、新城南北轴线的交点、五条道路的交会处、全哈尔滨市的制高点。张相汉说,博物馆地区是早期城市建设的精华地区,现存11栋保护建筑,其中Ⅰ类6栋,Ⅱ类3栋,Ⅲ类2栋。博物馆地区的这些优秀建筑及其所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对强化城市的个性特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座城市宝贵的无形资产。

  事实上,国内外游客来到哈尔滨旅游,博物馆地区几乎是必经之地。而立在博物馆地区的电力大厦,却因风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博物馆地区的和谐美和整体风貌。

  一栋楼,影响着博物馆地区的形象。这个地区,恰恰是整个城市风貌的代表。有人说,破坏了博物馆地区的特色风貌,其实就是破坏了哈尔滨整个城市的鲜明个性。

  博弈从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查询1997年之后的博物馆地区城市规划方案,电力大厦从未出现在其中。记者调阅了市城乡规划局1997年的《哈尔滨博物馆保护地区整治规划》,其中明确提出:“针对破坏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如省电力调度大楼、省旅游局等建筑,采取……拆除省电力调度大楼及搭建、插建的破旧房屋,在省电力调度大楼原址建设绿地,将省电力调度大楼遮挡的保护建筑展示在博物馆广场。”

  张相汉回忆,1994年我市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地区是第一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按照保护条例,该地区整个街区的26公顷中心区域建筑,都将被控制高度。就是说,所有楼房不能高过保护建筑。相对于原意大利领事馆三层小楼这座保护建筑,电力大厦是必须要拆掉的。

  市城乡规划局曾经对南岗区花园街区、博物馆地区进行过专项保护规划,多次召开过专家论证会,在这些规划论证会中,对电力大厦的意见都是拆除。


  14年漫漫拆迁路

  1997年,市政府常务会确定电力大厦应该拆除;2000年,市政府首次提出爆破拆除电力大厦;2004年,市规划局第二次提出拆迁电力大厦;到2009年因地铁工程,市政府再次提出拆迁电力大厦;直至今年6月末,电力大厦才开始拆除,过程经历了整整14年。在整个过程中,甚至引发了省政协委员的提案之争。

  坚挺博物馆地区改造都没“拆动”

  1997年,经市规划部门提报,有关专家论证,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该地区为我市唯一的保护地区。省电力大厦建筑风格与周边极不协调,需将其拆除,还博物馆地区原始风貌。”

  1998年,我市开始博物馆广场周边环境整治,当年省委主要领导到哈尔滨视察时就明确表示,电力大厦与整个广场极不协调,应予以拆除。

  据当年负责整治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回忆,在1999年至2000年间,由于影响博物馆广场整体环境,我市拆除了位于国际饭店和北方大厦之间的9层原省旅游局办公楼,并对博物馆地区环境进行了规划并实施完成。但在整治范围内的电力大厦,却“坚挺”地留了下来,没拆动。

  对此,我市当年曾经负责综合整治的有关领导回忆:“这座楼本来要在2000年定向爆破,然后将藏在其身后的原意大利领事馆小楼进行保护。但最后在与电力大厦交涉时没谈妥,政府部门也因受制于电力大厦的特殊功能——负责全省电力调度,让电力大厦的拆除事宜搁浅了。”

  争议是去是留多次纳入政协提案

  电力大厦的去留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市民通过媒体和网络表示,希望拆除电力大厦。

  2001年,张天飚等5位政协委员共同提出《博物馆广场省电力调度大楼不应拆除》的提案;2002年,5位省政协委员再一次提出省电力调度大楼不应拆除。理由是:“省电力调度大楼如果拆迁,损失粗估在亿元以上。拆楼变成绿地将创造不出同样的经济效益。”

  但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委员马最良,在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分组讨论期间提出,省电力调度大楼拆迁实为恢复地区原貌,省电力调度大楼可以说是“混”在原有保护性建筑群中间的“鸡肋”,拆了之后……不仅是对历史负责,而且将使哈尔滨的中心地带形成独具哈尔滨特色、建筑风格统一的建筑群。“拆迁时的确要承受一定的经济投入和阵痛,但其对哈市的长远影响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具体的经济数字衡量的。”

  2005年初,市政协委员王丽梅、潘洋曾提案《拆除电力大厦、恢复尼古拉教堂原貌》。2008年、2009年,市政协委员韩建军两次提案,应加快拆除省电力大厦。

  失败第二次动议拆迁仅达成协议

  我市第二次明确提出拆除电力大厦,是在2004年。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相关法规,保护建筑要确定保护范围,保护建筑周边要确定缓冲区和发展区。缓冲区内的建筑不论体量还是高度,绝不能超过保护建筑。此前,规划部门在确定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方案时,曾明确提出,4片街区内的新建建筑高度要低于68栋保护建筑的房檐15厘米。“博物馆广场周围有省博物馆、国际饭店等欧式建筑,形成了和谐、均衡的三角形布局,而电力大厦严重破坏了这里的和谐美。”

  据我市当年负责城建的相关领导回忆,当年曾提出过电力大厦无条件搬迁,但最后也不了了之。后因全省电力行业发展,原黑龙江省电力调度中心容量已需要扩大,电力部门在开发区的嵩山路与汉水路进行了新中心的建设,但2004年省电力调度中心主体搬迁后,却将电力部门的应急调度中心、“三产”及部分服务部门留在电力大厦继续办公。第二次拆迁行为宣告失败。

  地铁拆除电力大厦的最后“稻草”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博物馆地区是地铁两条线路的枢纽,这就要求在博物馆地区修建枢纽站。电力大厦正在其上方,电力大厦不拆除,地铁将无法实现博物馆地区枢纽站的建设,更无法完成在博物馆地区的换乘。

  随着2008年我市地铁开工建设,博物馆车站迟迟没有启动,按照计划,我市地铁应于2012年12月30日通车试运行,电力大厦不拆除,将影响到地铁博物馆站的建设及地铁一号线的按时通车。

  按照市建委、市规划局2009年工作计划:“因地铁一期工程博物馆车站建设的需要,电力大厦已被列为2008年拆迁计划。按照计划安排,电力大厦应在2009年上半年拆除。”但此事被拖进了2011年。

  今年上半年我市建设系统会议上,电力大厦拆迁时间被明确定格在6月30日。6月30日,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电力大厦正式开始拆迁。

  未来原址位置暂规划为绿地广场

  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目前规划,电力大厦拆除后,地下将建设4-5层人防工程,其中1-2层用于地铁工程,主要建设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中转枢纽站,从根本上缓解城市干道网和博物馆地区的交通问题;剩余两层一部分用于停车场,一部分将用于地下商业。

  电力大厦原址将建设成一个3500平方米左右的室外广场,与少年宫广场绿地、华融大厦南侧广场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商业业态,形成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整体环境。同时,在原意大利领事馆保护建筑与松雷大厦之间,将建设一座不高于50米的标志性商业景观建筑。


  今年7月,电力大厦开始设置围挡,启动拆迁。

  7月份,电力大厦楼下的商铺贴出了拆迁大甩卖的条幅。   黄金地段拆迁背后利益账

  电力大厦拆迁为啥这么难?长达14年的曲折拆迁路背后有哪些利益博弈?在多日的采访中,面对这一问题,很多部门负责人都是三缄其口。不过,记者仍从部分知情人士口中了解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拆迁补偿款一直在谈

  一名参与电力大厦拆迁补偿谈判的人士说:“如果拆迁补偿款协议达成,(电力大厦)几年前就拆了。”这位人士并不愿意过多谈及电力大厦拆迁问题,“这就像楼房动迁一样,你不给人家钱,人家能搬吗?”电力大厦的拆迁补偿款应该是多少钱?记者得到的答复是——“市场评估价”。

  记者随后找到一家经常从事拆迁评估的公司,根据电力大厦的位置,他们经过简单计算后给出了保守的评估价格:每平方米在1万元以上。这意味着,两万余平方米的电力大厦,仅仅拆迁补偿款评估价格就至少需要2亿元。

  虽然在2000年前后拆迁评估价未必达到这么高,但如果仅仅为了一栋保护建筑或者一个文化街区,政府要拿出上亿元来拆掉一栋楼,对政府财政无疑是巨大压力,对决策来说也更艰难。对此,我市一名规划专家这样解释2000年电力大厦没有拆动的原因。

  不搬迁的N个理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即使在省电力调度中心内部,对拆不拆电力大厦,也有不同的声音。

  省电力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反对拆除的原因之一,是原电力大厦于上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是合法建筑,使用才20多年。这个时间对于一个建筑来说,还没到拆除的时候,电力大厦还有能力继续服役。这时拆除电力大厦,对于这个建筑本身来说,显得非常可惜。

  省政协委员曾经提出反对拆除电力大厦的原因,与这位负责人不谋而合,理由也是电力大厦拆除会浪费资金。

  对于市政府及专家提出的电力大厦破旧的楼体与周边环境不协调问题,这位负责人认为,通过立面整饰等方法美化楼体,仍能达到使其美观、不影响周围环境的目的。

  作为最重要的理由,这位负责人提出,虽然在原电力大厦办公的省电力调度中心部分部门及人员已搬至新楼,但电力大厦留下了应急调度室以及一条完整的应急系统。电力大厦拆除后,应急调度室要易地建设,而建设一套完整的系统,需要的资金高达几亿元。

  谈判中的艰难对话

  “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省直、中直单位打交道。在与市政府的谈判中,省直、中直单位事实上掌握着更多的筹码。电力大厦拆迁过程就是典型代表。”这是我市一位多年从事城建工作的某部门负责人的感慨。

  我市一位退休的市领导透露,电力大厦拆迁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省电力部门毕竟控制着哈尔滨的用电。“电力调度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谁都心知肚明。这也是电力大厦多年无法拆除的原因”。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每次动议拆除电力大厦的部门都是不同的,没有一个持续性。而另一个原因是,在电力大厦14年拆迁过程中,谈判双方都曾经更换过主管领导,双方谈判是时断时续的。

  用张相汉的解释是:“涉及省市部门利益和关系时,市里没办法给予较强的压力。”多次参与电力大厦拆迁谈判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与中(省)直部门谈判,是很艰难的对话,更不用说此事要上报国家电网批准,这个过程也不是市级政府能够控制的。”

  黄金地段的一笔“经济账”

  “电力大厦处于南岗区博物馆中心地带,这里寸土寸金,换了谁都不愿意搬。”采访中,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说。那么,这个地段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

  按照电力公司的说法,2004年之后,除应急调度室“留守”外,原电力大厦内办公的省电力调度中心大部分部门及人员已经搬至新的办公地点。

  记者从一家承包该大楼顶部广告牌的广告公司处拿到了他们的报价单,其中显示,电力大厦楼顶广告从2007年至2010年执行的广告价位是每年75万元。

  曾经在电力大厦位置经营的森马服饰专卖店,一度开到了三层楼。记者辗转从森马集团哈尔滨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该公司从2008年开始租用电力大厦,共租用3层楼,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

  据该公司一位领导介绍,当时森马在电力大厦的店面面积是全市30多家店面中数一数二的,相对于销售额,公司更看重的是该处店面的宣传作用。当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每天该店面的客流量也非常大,在平时都是一般店面的两倍以上,赶上节假日,客流量和销售额更是会翻番。在采访中,公司领导始终对该店面的租金讳莫如深,不过记者询问一年租金是否会过百万元时,还是得到了默认。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电力大厦租赁房屋的企业并不是仅有森马一家,还有很多商家将电力大厦作为写字间租用。今年6月,记者曾进入还未开始拆除的电力大厦,看到其中4楼到13楼除了一些商服对外出租,其余都是电力部门的附属企业。部分企业表示四五年前就有通知说要拆迁,并且几乎每年都有拆迁通知。

  对于电力大厦楼房的对外租赁价格,所有商家都保持沉默。记者对比同区域的大世界写字楼,其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楼60平方米的写字间,年租金为3.3万元至3.5万元间,这个价格可以作为电力大厦租金的参考。

  在这个黄金地段,一楼商服加上楼上写字楼,无疑会为电力大厦带来丰厚利润。 


  电力大厦拆除大事记

  1997年,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拆除电力大厦。

  2000年,相关部门决定对电力大厦采取定向爆破。

  2002年3月,省政协委员马最良在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分组讨论期间,提出应拆除电力大厦。

  2004年,规划部门再次提出拆除电力大厦。

  2005年初,市政协委员王丽梅、潘洋提出拆除电力大厦的提案。

  2008年、2009年,市政协委员韩建军两次提案,建议加快拆除省电力大厦。

  2009年,市建委工作会议提出电力大厦应在2009年拆除。

  2010年11月29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城市设计成果的报告,包括改造博物馆广场地区,拆除电力大厦。

  2011年,市建委提出6月30日前拆除电力大厦。

  2011年6月初,在原省电力大厦内办公的部门及人员开始搬迁。

  2011年6月30日,市城乡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电力大厦进入拆除阶段。

  2011年7月11日,电力大厦拆除进入实施阶段。

  2011年7月末,电力大厦周边的商服全部搬迁完毕。

  2011年8月24日,电力大厦裙楼开始拆迁,主体四周开始围挡。

  2011年9月6日,电力大厦主楼开始拆迁。

  拔“刺”之痛

  马霆

  都说,博物馆地区的电力大厦正在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电力大厦,别别扭扭地“掺乎”在别致独特的俄式艺术建筑群中,大煞风景。

  然而,博物馆地区所有建筑中,“名头”最响的恐怕就是这电力大厦了。只可惜,这“名头”并非来自它的建筑水准,而是其在该地区“卓尔不群”的“霸气”,面对重重压力仍“坚如磐石”的“坚韧”。

  这些年来,每次路过这栋大厦,心里就不舒服。我想,许多人也都有我这样的希望,就是电力大厦的倒掉。

  现在,它就要倒掉了。人们为之欣喜而奔走相告,为何?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说得直白:“电力大厦是哈尔滨心头的一根刺!”

  因为它,博物馆地区难以再现洋气、美丽、独特的历史风貌,这是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伤害。

  因为它,地铁博物馆车站建设工程难以及时启动,这是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因为它,市政府常务会确定的事情,多年难以落实,这是对城市尊严的挑战。

  因为它,许多市民建言献策,奔走疾呼,却难见下文,这是对城市民意的蔑视。

  “刺”拔了,痛还在。痛定思痛,14年艰苦的拆迁历程,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城市的利益应该怎样更好地维护?城市的尊严应该怎样更好地捍卫?

  当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样依法有效地维护公众的权益?

  当关乎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遭遇挑战时,我们该怎样理直气壮、毫不退缩、动员一切力量坚决去争取胜利?

  这些关乎城市发展的问题,也关乎每位市民的利益。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里,市民的利益,就是城市最根本的利益。

  电力大厦的倒掉,具有历史的必然。而拔“刺”之痛,更应时时警醒、反思并牢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