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兴安岭
搜 索
[走基层看发展促转型]“全民创业”热情高
2011-09-19 17:59:4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王树和 唐国忠 张雷 田澍良 刘慧锋 杨国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9日讯 随着木材产量的缩减,林业企业发展空间的减少,呼中区像许多森工企业一样,深陷困境。

  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着呼中林木产品加工企业的转型和从事林业生产战线工人的转产。

  几年来,呼中区积极实施以创业促就业战略,大力鼓励、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很多转产的林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9月6日,记者走进呼中区,见到了被呼中人称作“马铃薯大王”的高鹏飞。

  刚见到高鹏飞时,他正在组织厂里的职工在自己承包的试验田里起土豆,一身的灰土,让记者怎么也没把他和身家过百万的青年企业家联系起来。

  “现如今,简略的‘大木头’经济已经不能顺应企业的发展了,从前的大森林山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淋漆筷子、儿童玩具、工艺品等100多种产品,最高年产值达500多万元,职工就有156人,这些职工和我在一起摸爬滚打了15年,不为别的,为了这156张嘴,我也得再找条出路。”高鹏飞对记者说。

  不转型,企业就没法发展。

  2008年,高鹏飞提出了企业转型的发展思路。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利用呼中当地特有的资源,注册成立了大森林山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从单一的木业加工向多种经营方向的转变。绿色产品加工、种养业、旅游开发业,一系列非林非木产业发展项目成为大森林山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方向。

  他没让一个工人丢掉“饭碗”。

  高鹏飞出资成立的大森林生态园与当地的马铃薯种植户采取合作社的模式经营。这让那些“有地没技术,有收成没销路”的当地马铃薯种植户看到了希望。

  “跟我合作的联产承包户年收入都能达到3~5万元。”高鹏飞说。

  “马铃薯种薯都是订单式销售,去年冬天就已经与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收购商签订了合同。今年的年景比较起来算是平年,种植的马铃薯种薯3000亩,亩产能达到3800斤。预计收入200万吧。”说到这,高鹏飞很自信。

  即将离开,记者在呼中区的南出口路见到一片木耳养殖基地。在那里,记者见到了呼中区黑木耳协会会长、规模最大的木耳养殖户庞希江。

  “1998年前后,全家几百元的月收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听邻居说,养木耳能挣钱,我就干上了。今天整菌、明天装袋,一年下来,9000袋木耳净剩1.3万元。那年头,林区人哪见过这么多钱啊!”见到记者,老庞打开了话匣子。

  转过年来,附近邻居纷纷效仿。老庞骄傲地说:“在我这儿装木耳袋没有超过3年的,学会后都自己干了。近年来,靠养殖黑木耳,我不仅家里供出了3个大学生,还带富了身边一批人。”

  小小木耳越长越大,如果一家一户搞项目,带来的麻烦是技术指导难、销售难。呼中区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区,把一家一户组成“联合舰队”。

  “区里投资120多万元,在呼中镇南出口处,平整土地、建标准化木耳养殖园区……无偿给养殖户使用,并成立了食用菌服务技术推广中心,每年聘请专家深入基层指导。”

  庞希江2006年进驻新建的园区的,对园区的优势深有体会:“原来在家里搞,地方小,技术低,每年菌袋就得坏掉10%左右。现如今进入园区,区工会无偿给使用地膜,水电配了套,享受平价电费,在接菌、装袋的关键时期,都有技术员指导,一年坏掉的菌袋不到2%,尤其是客商一来,看到这无污染的环境和规模,还卖个好价呢,每年都有上百家客商云集于此,使这里的黑木耳不仅走向全国,还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小木耳不仅使贫困户受益,而且发展成呼中区一项支柱产业。据呼中区工会的同志讲,目前,呼中区共有1521户5000多人从事黑木耳生产,占全区总人口的1/10。2007年,全区的黑木耳产量达3100万袋,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200元,这也让呼中成了真正的“黑木耳之乡”。

  “劳动光荣,创业有功”。政策的扶持到位,推动呼中区广大干部群众争相融入创业的大潮中。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敢于创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走上致富路。好政策激起了呼中人创业致富的热情,兴安之巅“全民创业”的热潮在涌动。

                   呼中区大森林生态种植基地秋收的繁忙景象。


记者在种植基地采访。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