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老邻居收拾东西 于海霞摄

位于南岗区北京街附近的“黄房子” 张清云 摄
生活报10月11日讯 10日,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征收动员大会,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南校区体育场举行,这标志着该项目征收补偿工作全面展开,“黄房子”复兴规划走出了实施性操作的第一步——先搬迁居民,再修缮老房。
“我盼这一天盼了十多年,这回终于可以住上楼房了。”今天14时许,在北京街的征收现场,等候交房的居民已经排到了马路上,“我在‘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没有下水,自己烧煤,日子很苦,今天终于盼来了拆迁改造。”家住繁荣街的王女士兴奋地说,“我和家人彻夜排队,希望可以选到一个好房号。”
为保护和更新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根据哈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有关规定,南岗区政府启动了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海城街老街坊改造项目)。该项目于今年5月9日开始公示征收与补偿方案,至6月7日公示期满30天。征求意见经修改后,得到该区域腾迁居民的普遍认可。今天,南岗区政府正式启动征收工作。
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哈市一类住宅区域,东起交通街,西至海城街、公司街,南起木介街、繁荣街,北至联发街、西大直街、花园街围合区域(不含花园邨、省博览中心;交通街4号、6号、8号、10号共7个单元的一栋7层楼房;河沟街76号,交通街14号、16号共3个单元的一栋7层楼房;交通街12号一栋5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12218平方米,征收房屋总建筑面积约84600平方米,涉及被征收房屋总户数约1986户,其中含65栋保留建筑。
此次征收工作将最大限度惠及被征收居民,被征收人将被安置于爱建回迁安置小区(中兴小区)。征收范围内的特困群众将享受最大额度惠民政策,如被征收人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低于哈市上年度人均建筑面积标准,总建筑面积不足40平方米(含40平方米),无力全额交纳上靠建筑面积50平方米标准户型购房款的,可以选择建筑面积40平方米的保障户型产权调换,保障户型超出原房建筑面积部分,可以按照安置房屋的建安成本价格1730元/平方米交纳购房款;也可以暂按成本租金标准承租,待被征收人经济条件改善后,补交购房款,变更产权性质;对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被征收人或者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公有住宅房屋承租人,给予2万元照顾;对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中登记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给予1万元照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必须与被征收房屋地址一致)。
据悉,征收工作将持续一个半月,待腾迁完毕后,将由文物专家对保护街区的保留建筑逐栋进行检查验收,随后将按照改造更新规划进行拆迁私建滥建、修复百年“黄房子”。

“黄房子”周边环境脏乱 张清云 摄
“黄房子”亟待保护
环境脏乱 隐患重重
10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繁荣街13号住了大半辈子的罗世忠,将自家的钥匙交给了南岗区棚改办的工作人员。罗世忠说,他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在“黄房子”中间见缝插针建的,那时候很多人都在这些漂亮的“黄房子”间的空地盖房,过着有上水无下水、每天早起排队上厕所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末,这片“黄房子”外面建起了高楼,罗世忠搬了进去,将老房子租给了外来打工的人,“随后,邻居们也纷纷将房子租给了收破烂的人、做小买卖的人……渐渐的,这片‘黄房子’成了环境脏乱、隐患重重的‘城中村’。”
10日10时许,记者走进北京街86号附近的一个小胡同,胡同曲曲弯弯,地上污水遍布,胡同两侧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和随意堆放的木板和杂物。随后,记者沿着繁荣街钻进了一个仅容一人通行的小胡同,只见一栋“黄房子”旁挤满了棚厦似的私建房。“要是着火,别说房子保不住,人都跑不出去。”附近居民朱先生说。
罗世忠告诉记者,“黄房子”区域内的居民以铁路职工居多。“1966年,我刚搬来的时候,这里的房子还很少,黄墙尖顶的房屋、绿色整齐的栅栏、整片的绿地和一棵棵大树……当时的花园街区就像一个大花园。但随着职工住房越建越多,原有的花园式小区逐渐变成了房屋拥挤的大杂院。”繁荣街的居民们说,他们那里90%以上的住户都是自己生火做饭、取暖,煤炭、木头、煤气罐都堆在木质结构的危房和板棚外,极易发生火灾。近3年来,仅交通街胡同就发生过7次火灾。
哈尔滨有“榆都”之称,花园街区内有上千株老榆树。记者踏访时发现,这些老榆树的生存状况很差,许多老榆树都被砖墙封堵、长在房中。在海关街旁的胡同内,一株老榆树三面都是砖墙,墙距树干只有半米左右,而这株老榆树的胸径大约50多厘米;在海城街上挂牌为G30096的老榆树被困在房子里,还有的老树干脆被砌在了水泥墙上。一些生存了100多年、胸径在90厘米以上的古树名木已经被房子包围,甚至被盖进了房子里。
榆树是在哈尔滨生长历史最久的树,是一种两年胸径才长不到一厘米的树。但随着城建等原因,主城区内已经很少能找到像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这样,集中成片、树龄百年的榆树了。要搬走的罗先生反复表示:“这些树很金贵,一定得好好保护。”
老住户朱先生指着一栋“黄房子”对记者说:“你看,它的墙多厚;再看它的窗户,很窄,还是长方形,南向开窗,很科学地挡住冬天凛冽的西北风。最早的时候,‘黄房子’还有院儿,院内种着丁香花和葡萄架。盛夏傍晚,一家人在树下乘凉,日子过得很舒坦。但几十年来,私建滥建把这片‘黄房子’给淹没了。加上外来人口增多,把好好的‘黄房子’片区弄得像个城中村。可你看,这些房子很结实,把那些后盖的房子拆了,环境拾掇一下,‘黄房子’会美丽依旧。”
在北京街58号附近,记者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一人高的绿色木质栅栏内,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还对称分布着两个花坛,一栋米黄色老房子在深秋的阳光下矗立,让人看着心头暖暖的。
住在附近的居民朱先生说:“你知道吗?这里原来的房子都这般美丽。”在他的提醒下,记者注意到,此处有很多这样的“黄房子”,虽然墙漆斑驳,但整体轮廓还在,洋气还在。


“黄房子” 迟到30年的复兴路
“黄房子”
哈尔滨城建史的发端
进入新千年以来,哈市规划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研究院所,对花园街的百年“黄房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专题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黄房子”是哈尔滨城建史原点之一,是依据当时最先进的霍华德花园城市理念,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的发端,该区域的定位是城市行政中心和铁路管理机构所在地。
“‘黄房子’建在马家沟与哈尔滨第一条铁路所围合的地带,是哈尔滨新城的新市街。新城中心是1966年被摧毁的圣·尼古拉教堂和如今是省博物馆的原莫斯科商场。”据哈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特大城市,对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和东北民主联军的林彪、罗荣桓、彭真等主要领导曾在此居住,并运筹指挥了建立巩固东北的根据地和辽沈战役。1946年6月-7月,蒋南翔领导哈尔滨青年运动时,也曾在此地区居住过。
“黄房子”除了历史价值,它到底好在哪儿?哈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百年“黄房子”,采用了俄罗斯早期建筑的布局手法,建筑单体是俄罗斯式的砖木结构、坡屋顶。北侧入口有门斗,南侧或东西侧布置有凉厅,凉厅及入口有简单的木雕装饰。每栋住宅都有各自院落,用1米左右或更矮的栅栏围护,院内种植树木,呈现出浓郁的俄罗斯庭院式居住风貌。这些老房子还是寒带建筑典型代表。这些“黄房子”建筑墙体厚度达62厘米,比横排的三块红砖还要厚,窗形细长,南向开窗,采用木材和红砖,既经济又利于保温。住在“黄房子”里面,最直接的感受是冬暖夏凉,且大多数房子内,地板下还设有冰窖。
“黄房子”
保护措施迟到了近三十年
哈尔滨的历史建筑保护,从一栋房子到一片街坊,动作很大,但受到资金的掣肘,花园街“黄房子”的保护措施停留在纸上近30年。10日,记者从哈市城乡规划局了解到,“黄房子”,即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在1984年被哈市政府列入保护范畴后,走过了一段颇为不平凡的路。
成为历史文化街区10年后的1994年,哈尔滨这座因拥有铁路而兴的年轻城市,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城建史仅仅百余年,它凭什么?”这是当时国内其他落榜城市发出的声音。
“哈尔滨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申报资料中的硬通货。同年,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该保护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2002年,哈市政府批准了该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将该规划方案作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报省建设厅、文化厅及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同年,哈市城乡规划局组织进行了7轮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据我省历史学家李兴盛教授介绍,2004年5月,规划部门再次组织编制了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方案。“规划注重了对历史建筑完整保护,恢复历史风貌,拆除非历史建筑,更新基础设施,整修历史建筑,设计了5个不同的主题空间,分别是中心广场、民俗花园、咖啡花园、啤酒花园和艺术花园。当年8月,规划部门又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在以前的规划基础上增加了新建建筑的面积。当年9月,哈市规划局又做了4个街坊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2005年,哈市规划部门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竞赛。在这次竞赛上,可谓云集了当时国内水平最高的规划设计团队,还请来了国内最权威的评审团队,当时的英国文化委员会也参与其中。在5个月的时间里3次对一个保护街区进行保护性规划设计,这在哈市的规划史极为罕见,‘黄房子’的保护性复兴规划仿佛一夜之间要从纸上跳到现实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复兴规划设计出台后的7年时间,因种种不能对外言说的原因,这样的复兴规划还停留在美好愿景中。”
“黄房子”
复兴行动本月开始
今年1月4日,“黄房子”即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冰雪节期间再次成为亮点。哈市南岗区的“黄房子”旧城改造项目正式签约,计划于今年年内开工建设。
“未办理环保部门审批手续的业户依法责令关停,不适合在居民区生产经营的商家业户按规划迁出”,日前,南岗区环保分局按照海城街及花园邨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工作的整体要求,向173家在花园邨周边居民区内产生噪声和油烟的商家业户下达了改正决定书,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3月初,哈市南岗区将103家污染业户“请”出“黄房子”区域。
3月21日,本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城区新貌的原则,哈市城乡规划局、南岗区政府及哈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召开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命名专题论证会。经专家论证,“哈尔滨·1898”成为这一项目的新名称,计划将花园街改造项目建设成为集商务创智、风情休闲、文化消费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冰城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黄房子”曾经的中东铁路俄罗斯社区
“每每走到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一带,我的心情就变得很复杂,挂着南岗区展览馆牌子的小楼,被修缮得洋气十足,临近的一些‘黄房子’却破败不堪。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人感觉很无奈。这片‘黄房子’是我们这个百年城市的‘原点’,真应该把它们好好保护起来了啊!”冰城年轻的摄影家杨仔说出了很多哈尔滨人的唏嘘与期待。1984年,花园街“黄房子”被哈尔滨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畴,但直到2011年10月10日,腾迁居民,征收老房子,进行保护性复兴修缮,“黄房子”的复兴之路迟到了近30年。
作家阿成在《远东背影》中形容没有铁路前的哈尔滨,是“几十个散落在松花江两岸的小村落”。据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筹备负责人陈宇龙介绍,哈尔滨的铁路正式开工修筑的年份是1898年,修建的最初地点在如今的香坊火车站。“当时的中东铁路管理机构在香坊区一带建设铁路的同时,选择了南岗区,即原来的秦家岗作为管理机构的落脚点。从1898年开始,由首任工程师列夫捷耶夫主持,拟建地区被称为‘新城子’,在花园街附近,由大直街、木介街、海关街、红军街、耀景街等街路围合形成四个街区,俗称的‘黄房子’是当时‘新城子’铁路员工住宅的一部分,是当时哈尔滨在最繁华地带建设的中东铁路俄罗斯社区。”
“花园街‘黄房子’,是哈市现存唯一保持哈市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也是现存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俄式居住建筑群——内有辽沈战役指挥所所在地等10余处历史遗址、68栋俄式保护建筑,它们全部被纳入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曾经参与调查“黄房子”现状的哈市城乡规划局名城处负责人甄继武对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24日,位于哈市南岗区联发街1号的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官邸经过维修后,这座有着106年历史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建筑珍品华丽转身为南岗区展览馆,并对外开放。截至目前,除了临近花园街和大直街的少数近代历史建筑被修缮外,大部分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私建的泛滥,外来人口的涌入,小作坊的大量开设,再加上这些“黄房子”大多有上水,无下水,露天污水井、垃圾站因年久失修也已失去功能,附近居民的随地倾倒,使得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污水遍地,环境十分恶劣。“这一情况如不趁早整治,这个保护街区将名存实亡。”哈市城乡规划局原局长张相汉无不忧虑地说。
保护原有建筑风貌 打造四个主题园区
10日起,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将翻开新的一页,在这里存在百年的俄罗斯“黄房子”,将以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新姿态迎来“第二春”。
黄房子、绿栅栏……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市现存唯一保持哈市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也是现存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俄式居住建筑群。作为哈市第一批历史保护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1899年哈尔滨新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研读哈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街区内百余棵百年老榆树还是哈市作为“榆都”的代表。
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已被国家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中。2005年,参加首届中英城市规划论坛——哈尔滨论坛的国内8位城市规划专家对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和发展提出建议,指出要保护好原有建筑风貌,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加入现代功用时要注重人文理念。
2006年,哈市城乡规划局本着尊重历史原真性、注重先后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保留全部树木的原则,制订出复兴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按照规划方案,该历史文化街区分为四个街坊,规划6个不同的主题园区,分别为民俗花园、艺术花园、商务花园、啤酒花园、咖啡花园、家庭旅馆。虽然该规划设计因故未能实施,但基本确定了“黄房子”复兴设计的方向。
今年3月,经专家论证,“黄房子”所在的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被正式命名为“哈尔滨·1898”项目,预计投资39.9亿元,打造“民俗花园”、“艺术商务花园”、“啤酒花园”、“咖啡休闲花园”四个主题园区。“哈尔滨·1898”项目本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复兴旧城、改善民生的目标,保护原有建筑风貌、提升区域形象、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市政配套条件,将把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为集商务、休闲、消费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使之成为哈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今年5月,哈市南岗区政府正式启动了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10月10日正式启动征收工作。据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还有待于规划部门和相关专家进一步论证,具体实施方案最后将由哈市政府对外发布。



老住户王仁杰惜别老房:冬暖夏凉像小别墅 三代人住了近百年
10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海城街65-3号一处超过百岁的“黄房子”里,58岁的王仁杰正在收拾东西,做着搬家的准备。王仁杰说,他爷爷因为帮俄国人修铁路分到了这套房子,屈指算来,他家祖孙三代在“黄房子”里已住了近百年。
屋里留满了生活印记
尖尖的屋顶、黄色的砖墙、带木闸门的窗户,虽没有了昔日绿色的木栅栏,但王仁杰家的“黄房子”还是很气派。
“别看这房子有100多年了,但非常结实,冬暖夏凉,原来独门独院,就是个小别墅。”王仁杰敲着厚厚的墙砖说,他爷爷当年参与修筑了中东铁路,分到了这套俄罗斯人建造的“毛子房”,后来他父亲也住在这里,再后来他和他的儿女也都在这里出生长大,一家几代人在“毛子房”里住了近百年。王仁杰回忆说,小时候“毛子房”是附近的一道风景,房子周围没有现在这些私建滥建,每个居民院都是清清爽爽的,院内栽种着大柳树,小花园里开满了鲜花,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俄罗斯孩子在隔壁院里玩耍。
王仁杰用一把“黄房子”特有的铁钥匙打开屋门,他向记者介绍说,这把铁钥匙是他爷爷传下来的,是当年“毛子房”的原装物件,现在还能正常使用,搬迁后他打算把钥匙作为收藏品保存起来。记者随着王仁杰走进“黄房子”,屋里也就二三十米使用空间,棚顶很高,屋内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带木闸板的窗户、俄式壁炉、大红木地板等。王仁杰指指地面说,脚下是一个大菜窖,每个“毛子房”都有一个,夏天放冰棍,冬天放蔬菜,用着很方便。
“再好的东西也有败落的时候,年头多了,房子的使用功能就不行了。”王仁杰说,当年很多人都想住“毛子房”,后来随着私建滥建增多,这里就成了棚户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加上屋里有上水无下水,冬天要自己烧煤取暖,老住户们都陆续搬走了,他也于10年前把房子租了出去,后来看到房子被破坏得太厉害,干脆闲置了。
虽然屋里的东西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王仁杰还是挨个房间看了一遍,摸摸当年他住过的床、烧过的土暖气,看看安装壁炉的墙、带过道的仓房……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生活的印记。好在政府将保留这些老房子,要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使王仁杰的记忆和挂念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住了这么多年,不光舍不得房子,更舍不得这些邻居,可这里真不适合居住了。”王仁杰说,城市要发展,自己的生活也要改善,一会儿就去把房子交了,支持政府改造,让这块地方早点干净起来、美起来。

房小人多想尽早搬新居
和王仁杰相邻的是樊树林一家,他居住的也是“毛子房”,但面积要比王仁杰家的小许多,而且是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
记者走进樊树林家里时,屋里暖融融的,地上的小火炉子烧得正旺,一面面带着雕花的墙将屋子分割成几个小房间,木制地板走上去吱吱直响。据樊树林的妻子讲,除了壁炉改成火炉外,屋里的陈设都是当年保留下来的,“这‘毛子房’保温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就是空间太小,几个人转个身就没地方了。不过一家人住了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刚开始一听说要搬迁,心里咯噔一下,在感情上确实有些不舍。但这里环境太差了,自己烧煤,自己拎脏水桶,现在城市哪有这样的生活。”樊树林说,他家里困难,房子才十几米,要5个人一起住,希望能早日搬新居。
记者离开海城街65-3号时已是下午,秋日的阳光照在小院里,房上的葡萄叶红得正艳,王仁杰已经锁好门正要去交房子,他转身又一次打量着眼前的“毛子房”,一份沉沉的不舍,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