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17日讯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幸福。
金太根说,他是个幸福的人。
可以一直干自己喜欢的事儿,还能让别人受益。
今年63岁的金太根,是铁力市工农乡新兴村有名的水稻高产大王。他用了40年的时间干好了一件事——种水稻。
见到金太根,他正在自家的水稻示范基地里摆弄稻谷。
金色的稻田,稻谷飘香,麦浪起伏,金色的谷穗在阳光下有些刺眼。深一脚,浅一脚地从田梗间穿行,趟一腿,扬起一阵尘土,还有蚂蚱四处乱蹦。
金太根站在稻田里,黝黑的皮肤,宽宽的额头,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今年天成全人,稻子长得好,很少出现‘空瘪粒’。”薅起一把谷粒,金太根用手指在掌心一粒一粒地拨弄着:估摸着,一公顷能打到二万七吧(市斤)。
“就这个产量,在处在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过渡带的铁力,目前是最高产量了。”
“品种叫‘北04-24’,是省农科院研究的品种,到今年已经试种3年了,产量还行,比较稳定。”
“在铁力市工农乡、年丰乡和双丰镇推广了100公顷,效果挺好,平均每公顷产量二万五(市斤)左右,价格比提高了50%。”
听得出来,金太根话语间的那份欣慰、自豪和对种水稻的热爱。
1971年,铁力种水稻还是采用直播稻的方式,产量在每公顷1.1万斤左右。
“要是有好种子,就有可能提高产量。”一位农民的话就像一粒火种在金太根心里扎下了根。
就是从那年,金太根扛起锄头,在自家地里搞起了试验田。
一个人如果能倾尽全力把喜欢的事做好,那他是幸运的;如果这件事能给许多人带来幸福,那他更是幸福的。
别人不敢试的,不敢种的,他先试、先种,并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受到损失是自己的,获得成功无私地向农户传授经验。
金太根已经记不清他种过多少个水稻品种。他只记住有一个“延88-66”水稻,就连续种了5年。产量在不断提升:1.4万斤、1.7万斤、2.25万斤,直至现在的2.5万斤(按每公顷平均计算)。
年复一年。水稻种了一茬又一茬,金太根也从小伙儿变成了老头儿。
他说,他没后悔过。
今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种的水稻亩产测产超过了900公斤,金太根乐得多喝了好几盅。因为,把每公顷产量再提高2000斤,是金太根多年的夙愿……
“铁力水稻品种太杂,有60多种,农民种啥的都有,我寻思着通过试验,找出最适宜在铁力种的,叫农民一起种。”
金太根又有了新想法:他希望能确定几个品种作为铁力水稻的当家品种,全面推广,让所有农户都种上优质水稻。
他说,他喜欢种水稻,喜欢看着稻子磨成大米。
“丰衣足食,是咱农民的幸福。”
金太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