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乡卫生医院院长贺广志为张德义量血压。东北网记者彭佳丽摄
东北网10月28日讯(记者彭佳丽)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有一个在家排行老五被村民称为“老五哥”的人,21年来一直承担着5个自然村500多户村民和一个边防部队的邮递任务,往返一次要走49公里,但无论是酷热难耐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寒冬,人们总能看到他身穿绿色制服骑着破旧自行车的身影。他,就是伊春市嘉荫县邮政局青山乡支局的乡邮员张德义。
张德义今年54岁,中共党员,荣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省首届十佳乡邮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家里就是办公室
10月24日,记者来到张德义家,探望刚刚做完手术回家休养的张德义,走进院子就看见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身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车座已经露出里面的弹簧。屋里墙上挂满了工作守则和注意事项等,桌子上摆着送信用的工作包,表面已经被磨得掉了色。张德义招呼记者坐下,跟我们说起他所负责的邮政业务和这21年来做乡邮员的经历。“忠诚如铁,责任如山,情深如海,亲民如水,生命如歌”,这是张德义与记者交谈中强调最多的话,21年来他始终以此作为邮递工作的准则并亲身实践着。2003年6月,嘉荫县邮政局实行农村支局改革,为了能给局里创造更好的效益,张德义把邮局搬到自己家里,既是支局长,又是乡邮员和营业员,还精减了两名员工。张德义至今一直是每周一、三、五去各村送邮包、报纸,二、四、六在家里办业务,平时出去送邮包的时候是老伴在家帮他经营,这样人工开支、房租、水电等费用都节省了下来,基本达到每个月都盈利的状态,这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是不容易的事,但张德义做到了。

张德义的破旧自行车。东北网记者彭佳丽摄
“谁家有啥事他都帮”
据张德义介绍,建边村、建华村和驻军某部队原本是自取点,人们邮上一封信要赶几里的山路,特别麻烦。张德义主动提出为这些自取点提供投递服务,这样邮路又延长了几里,他的工作量加大了30%。张德义总是在送报纸和邮包的过程中,根据各户情况,向村民推荐不同的报纸,看这家养蜂就推荐养蜂杂志,看那家日子过得不好就推荐《农村报》,介绍上面的致富信息。结烈河村村民吴隆坤说:“头几年老五哥花钱给我买的兔子,结果没给养活,后来老五哥又给垫了2000块钱让我养牛,现在家里已经有三头牛了,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他还介绍我订《农村报》,在报纸上能学到催肥牛、减三加六(计算牛年龄的方法)啥的。”
在村民的眼中,张德义是一个“谁家有啥事他都帮”的人,他常说“帮他,他就知道去干,尽量让大家都吃好、穿好”。这个实心眼的汉子,家里的钱他和老伴平时都是节俭着花,可看到村民遇到困难,他都毫不犹豫地掏钱、出力。赵善广是大砬子村前任村支书,2000年被查出得了直肠癌,家里根本拿不出治病的钱,张德义得知后从自家好不容易攒下的钱里挤出2000元给赵善广治病,之后赵善广化疗六个疗程花了3万多元,张德义也没少给补贴。赵善广对记者说:“我们全家对张德义是终身难忘,因为当时他工资没多少钱,家里也挺困难的”。当他知道张德义得病住院之后,心里特别难受,用他的话说“这么好的同志怎么说病就病了”。辖区内的郭殿举老人是一位伤残老军人,家里没人照顾他,为了给孤独的老人解闷,当时并不宽裕的张德义出钱给老人定了一份《农村报》,并从中为老人找到一条致富路-养猪,他时常帮老人买饲料和添加剂,为老人搜集养猪信息,郭大爷说“自从养猪之后,家里的日子好多了,要不是老五,咱家还指不定啥样呢!”
村民于喜祥听说有人来采访张德义,特意找到记者,讲述了当时张德义帮助他孩子的事情。2003年6月的一天,张德义在结烈河村送邮件时,听见一个声音喊道:“张叔,张叔!”,走近一看,原来是于喜祥还在上小学的儿子隔着窗户在叫他。他哭哭啼啼告诉张德义,自己几天前从屋顶掉下来摔坏了腿,没法走出屋大便,爸爸下地干活去了,没有人帮他,还说腿痒得钻心,张德义见状赶紧把孩子抱到厕所。于喜祥从外面回来,说孩子在市医院看病已经花了7000多元了,现在还没好利索,但是家里没钱只好让孩子回家养了。“那时候老五哥给我家拿了350块钱,其实他家也不富裕。”当时他是大砬子村村支部书记,联合村支部党员给孩子凑了3000多元钱。现在孩子的腿已经治好了,之后每逢开学张德义都拿出200元钱给孩子交学费、书费。

村民听说张德义已经回家休养,露出欣慰的笑容。东北网记者彭佳丽摄
逼着儿子当乡邮员
由于全年几乎没有休息日,用张德义自己的话是“赶到哪吃到哪”,很少定时定点地吃饭和休息,肠胃长期不好。张德义说:“一开始就是感觉到疼,也没当回事,还以为是肚子疼呢,疼五六分钟就没事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候疼得直冒汗。”直到他到青山乡卫生所做检查,院长贺广志当时建议张德义去市里大医院做个全面检查,这才查出他得了直肠息肉。住院期间,青山乡的邮递业务由孙庆龙代理。张德义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张振超叫了回来,让他跟着孙庆龙熟悉邮递业务,以后想把这个重担交给儿子。其实在生病之前,张德义一直有让儿子接班的想法。儿子名叫张振超,今年25岁,高中毕业,当过兵,有手艺,做过瓦匠,在父亲的操办下娶了媳妇成了家,自己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其实之前他并不想做邮递员,甚至一度被父亲吓得离家出走。张振超说:“以前我就知道我爸是想让我回来接他的班,可是当投递员一个月才几百块钱的收入,跟在外头干活那肯定是比不了的。后来我爸得这个病,我看他瘦了40斤心里真是难受,反正现在就想陪我爸治病,我爸说啥那就是啥,我都听他的,就是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跟着儿子走邮路
10月25日,记者跟随张德义父子走乡邮路,感受到了张德义多年来的辛劳和村民对他的喜爱。清晨,张振超要整理好当天要发送的邮包和报纸信件,骑着陪伴父亲二十多年的自行车从大砬子村出发,经过8里地路程到达向阳小屯,再到2里地远的育林农场,还要经过建业村、建华村、结烈河村,最后到达最远的建边村。即使在如今平坦的通村公路上,记者所乘的汽车也要开上10分钟以上才能到达下一个投递点,更别说多年来一直靠骑自行车投递的张德义了。张德义由于刚刚做完手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骑自行车了,如今只能跟记者们一起坐在车里跟着儿子送信件报纸。每到一个投递点,他都下车跟儿子一起从邮包里拿出要送的报纸,嘱咐儿子把每家定什么报纸杂志和每家的位置记清楚了。每到一家,张德义都告诉大伙以后就是儿子张振超来送报纸邮件了,希望大家都支持儿子的工作,有什么事打他家的电话,他都给解决。村民们见张德义来了,纷纷围上去询问他的病情,跟他唠唠家长里短。结烈河村村书记刘秀红见张德义来了,赶紧把他迎进屋,“你可一定要注意身体呀,这回查出病了你就好好休息吧。”谈起对张德义的印象,刘秀红说:“老五哥那真是风雨不误啊,不管我们的邮包有多大多沉都给送来。以前结烈河村的人要邮个东西,得花10块钱坐车到那(张德义家),你看既耽误时间还费钱,后来就好了,我们都不用这么折腾了。”
张振超外出打工时一天最多能赚到100多元,干的也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回家替父亲做邮递员却挣不了多少钱。当记者问张德义,难道不怕儿子埋怨他吗,他说:“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保证邮政的金字招牌,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别人干不好我也说不了骂不了的,不像自己儿子……”。张德义说想等自己养好病之后,全心全意地照顾3岁的孙子,把他送到县里的幼儿园好好补营养,让振超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在家做好邮递员的工作。

张振超骑着父亲骑了二十多年度自行车走邮路。东北网记者彭佳丽摄

张德义推车陪儿子走一段邮路。东北网记者彭佳丽摄

张德义叮嘱儿子别把邮件和报纸落下。东北网记者彭佳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