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4日讯 深秋季节,每当夜幕初降,庆安县大罗镇东风村文化活动站的小剧场就热闹起来,戏曲、舞蹈、独唱、小品、快板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村里东方小剧团演出经常出现的场面。由于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都是本地村民,演的又是村里的事,所以演出格外受欢迎。像这样的民间小剧团在庆安城乡已兴办起58个。
庆安有一个县办文工团,也建立了流动舞台,但仍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看戏需求。县委、县政府分析了这种情况,认为建设文化大县必须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放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抓好。为此,他们在城镇推行民办文化团体,活跃城镇文化生活。他们采取政府资助、私营援助、民间自筹等多种办法,在全县11个社区办起10个老人艺术说唱团。最大的说唱团有70多人,最小的也有20多人,同时还吸纳一些中小学生参加演出,全年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老人有600多人。除此之外,县城还建起4支秧歌队、3支舞蹈队,每到晚上,休闲广场、步行街和街头处处欢声笑语。今年国庆节前后,老人艺术团同中小学校联办文艺演出会,开展歌唱祖国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在广场、社区、校园、院落举办文艺演出186场,直接观看演出的观众有6万多人次。
从去年春开始,县委、县政府把兴办民间小剧团向农村延伸,要求各村建立起文化活动理事会,设立文化干事和文化辅导员,利用文化大院、小剧场、小广场等把农村的文化人聚拢起来。致富乡致富村前冷家屯村民许德永是村里的文艺骨干,经常在自己家里组织文艺爱好者开展活动,后来村里支持他创办民间剧团,还出资为他置办了锣鼓、二胡、喇叭等器材,许德永很快办起小剧团,参加剧团的村民有20多人,从成立到现在每隔一周演出一次,平时剧团成员还热心辅导村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农村民间剧团开办之初,乡镇和村里出资装备音响、设施等,把他们扶上马,日常活动经费主要靠自创自收。许多民间剧团都是农村的礼仪公司,经常为婚丧嫁娶、祝寿庆典等活动服务,乡村也对他们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民间剧团茁壮成长,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一支骨干力量。由于民间剧团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走的是竞争发展之路,所以节目常演常新,始终透着一股新鲜感。庆安镇红歌小剧团为增强竞争力,购买了电子琴、萨克斯、架子鼓等乐器,经常演奏一些外国歌曲,深受村民欢迎。久胜镇的燕子剧团、丰收乡的牵手剧团除了演出二人转、单出头等传统节目,还坚持自编自演反映身边人和事的歌伴舞《逛新城》、小品《不孝子》等节目,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