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本室一角。
东北网12月6日讯 东北林大毛皮标本室,是目前国内收藏毛皮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标本室,现有150多种珍稀兽类的1700多张毛皮标本。昨日,记者来到林大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探寻千张毛皮收藏背后的故事。
白色北极熊皮的传说
记者刚走进标本室就被满屋的毛皮标本所震撼,正对门口摆放的一张北极熊皮最为显眼,这张皮长2.77米、宽2.47米,通体白色,镶头活灵活现,整张皮保存完好,毛厚厚的、粗粗的,摸起来有些扎手。
据工作人员介绍,据传,这张北极熊皮原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的家藏,是当时俄罗斯商人作为珍贵礼物进献给他的。解放后被国营土畜产公司收藏,1997年公司改制时转托林大代为保管,最终转让给学校作为教学标本。“这张毛皮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也是无价之宝。”林大动资学院徐艳春教授说。
熊猫“老寿星”身后
北极熊标本右侧挂着另一件镇馆之宝——一张大熊猫皮,板板正正挂在墙上,十分引人注目。“这是1998年上海野生动物园捐赠给林大的”,提起它的来头,专家介绍说,这张熊猫皮本是上海野生动物园饲养的大熊猫,活了24岁自然死亡,为继续发挥它的科教作用,对方将大熊猫的头骨和毛皮送给了林大。
“这只熊猫活了24岁,以熊猫的寿命计算,可算是老寿星了。”标本室里还有一些珍贵的灵长类毛皮,“一张长臂猿皮,当初花2毛5分钱买回来的,现在25万都买不到,因为这些物种太少了。”徐教授解释道,上世纪60年代,林大的老一辈教师在那时候收藏了不少标本,现在很多都成了濒危物种,毛皮自然也珍稀了。
老教授一生收藏毛皮
林大建校之初动物毛皮只有很少,“现在所藏都是老专家们一点点搜集攒起来的”,徐教授介绍说,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景松岩教授全国各地走南闯北40多年收集的,有些还是自费买下的,“那时景教授一个月工资也就三五十元钱,一张标本从几毛到几元钱不等。
如今,标本室里已有大熊猫、金丝猴等我国特有物种,以及东北虎、小熊猫、紫貂等珍稀濒危的动物毛皮,还有近年来收集的一些国外动物的袋鼠、鳄鱼皮、犀角、象牙等。
毛皮保管完好讲究多
记者看到,标本室是密闭的没有一扇窗户。徐教授解释说,紫外线照射会使毛皮褪色。“那毛皮长时间不掉毛吗?”专家介绍说,毛皮掉毛是因为生虫或发霉了,其保管比较麻烦,易发生霉变或滋生昆虫。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虫类活动的旺季,这时候标本室有专业人员用药水进行定期灭虫。同时,控温控湿也是关键,温度要始终控制在15℃以下,湿度过大会发生霉变和降解,湿度过小皮板会干裂折断。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这批标本的保存主要依靠一种叫精萘的药品,精萘像樟脑一样,具有挥发性,可杀死和驱避昆虫。但后来证明精萘有致癌作用,才更换为樟脑。“现在我们采取国外的流行做法是控制低温,这样虫卵不生,即使冬天室内也需时常吹着冷风,并用吸湿机和换新风”,为此,标本室专门安装了大功率的空调来“值班”。
“总有人问这些毛皮标本值多少钱,其实已很难用经济价值衡量了,一方面一些标本再也无法得到,另一方面它们作为特殊的教学用具和研究材料,给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野生动物专业人才,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徐教授说,林大目前正在建造“森林博物馆”,建成后将是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于一体的博物馆,预计明年5月即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