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2月27日讯 25日,在第二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展销会上,哈市阿城区亚沟唯一一家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笨磨坊粘豆包出尽风头。“我们的粘豆包好在一个‘笨’字,首先用料是‘笨’的,用的都是自家种的玉米和豆子;其次制作是‘笨’的,磨面和绞馅都是纯手工;最后出来的成品也是‘笨’的,是从小就会包粘豆包的亚沟人一个一个包出来的。再配上东北人特有的朴实,每个豆包都被裹进了浓浓的东北情。”哈尔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总经理葛红东说。据了解,粘豆包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人的特色小吃,几乎所有亚沟人都会做粘豆包。
用料全部自家种
“亚沟粘豆包突出一个‘笨’字。”说起为粘豆包选材料,葛红东认真地说:“我们的原料都是自家门前种的玉米,红豆选的也是指定的豆种。”
据葛红东介绍,选料是做粘豆包的第一关,“3年前,亚沟粘豆包专业合作社在自家门前种植了400多亩玉米地,生产纯绿色玉米,并在省绿办指定的红豆生产基地购买了豆种,加工成纯绿色的粘豆包新品。”
工厂经理郑世杰说:“虽然绿色粘豆包的原材料比一般的粘豆包贵30%,但仍深受广大顾客欢迎,供不应求,我们计划明年扩大绿色粘豆包的产量。”
用心才能磨出好面
在粘豆包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磨米车间就在发酵车间旁,磨米师傅李庆吉一边向磨里撒米一边说:“一天至少要磨4吨发酵米。磨米讲究速度,磨快了米不细,影响质量,磨慢了,供不上包,影响整个加工进度,要想又快又好,全凭手上功夫!”
葛红东告诉记者,亚沟粘豆包不仅原料是“笨”的,磨面也用的是“笨”方法。“因为目前粘豆包是大批量生产,因此多采用机器研磨。以前咱可是都用石磨自己磨。江米是最难磨好的一种米,因为太粘,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磨匀。现在即便是用机器研磨,我们也要研磨两次,这样才能做出柔软、细腻、有韧劲的粘豆包。总之,无论是用机器还是人工磨,只有用心才能磨出好面。”
温火蒸出好豆馅
“粘豆包香不香,豆馅的好坏最关键。一锅豆馅要蒸1个多小时,人哪都不能去,火大了糊,火小了生。”加工厂的工人对记者说,蒸豆馅是粘豆包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一般都是老工人把关。
记者在车间里看到,豆馅机里刚刚挤出来的红豆馅,像香肠一样一根根排列整齐。每当一段“馅肠”被挤出来后,工人便将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段,然后装进大盆拿到外面冻上,等硬度合适后送到下一个车间团成豆包。记者拿起一块刚做好的红豆馅品尝后发现,没有添加任何香精和糖分的豆馅,浓郁香甜,口感细腻。
巧手三秒包一个
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粘豆包在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手工包粘豆包。“我们用的是‘笨’方法。手上的力道用得好,粘豆包才够味。每个亚沟人都会做粘豆包,用手工做成的粘豆包才最好吃。”包粘豆包的工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车间内看到,里面坐着18个农村妇女,她们两人一组相对而坐,每个人都在飞快地拾米、包馅、团豆包。刚刚还是一整盆的面,大约十分钟后,就成了一排排漂亮的粘豆包,整齐地排列在竹屉上。记者拿出秒表计时后发现,工人们平均每3秒就能团出一个粘豆包。
“正宗的亚沟粘豆包总算让我找到了!快给我来两箱。”26日,市民王先生在哈市建北街上的天一生态农副产品专卖店里高兴地说。
“由于亚沟粘豆包口碑好,入冬以来,前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据专卖店销售员何丽娜介绍,现在该店每天都能卖出三四万元的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