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3日讯 龙年的春节临近,一位民间老艺人应收藏爱好者的要求,雕刻了许多关于龙的牙雕工艺品。这些工艺品龙栩栩如生,龙身上的花纹和龙的神态,显现出了老艺人精湛的牙雕技艺。这位老人就是从事象牙雕刻52年的民间艺术家慕秋梅,她自幼热爱美术工艺,跟随北京牙雕大师学习雕刻,至今已经雕刻出近百件牙雕艺术品,成为黑龙江省稀有的民间牙雕艺术家之一。
师从名家
勤奋练就绝技
今年67岁的慕秋梅钻研象牙雕刻技术已有52年,曾就读于当时全省唯一的工艺美术学校。后来由于家境贫寒,她只在学校学习了4年,便进入哈尔滨工艺美术公司珠宝玉器雕刻厂工作。第二年,她和几个同事被派到北京进行艺术学习和实践。慕阿姨先后师从于曹彬、丁玉亭、仝玉舟等多名牙雕名家,学习凿活、开脸、铲活、磨活和燻活等牙雕制作流程。由于她很勤奋好学,一年后学习归来,她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牙雕制作的所有工序。52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近百件的惊世之作。
记者在慕阿姨家看见,工作桌上摆放着一台小型电钻和各尺寸钻头,架子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牙雕工艺品,就连硬币大小的牙料,在慕阿姨的手中也变成了正在伸颈饮水的仙鹤和准备腾飞的小龙。
低调性格
成就高调艺术
慕阿姨虽然有精湛的技艺,但是她从不图名利,一切努力都源于自己对牙雕技术的钟爱。结束了北京之行后,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学到了绝艺而沾沾自喜,她潜心于自己的研究,把每一个心思都花在设计和雕刻上。当别人拿着作品辗转在各种颁奖台时,她正在台灯下戴着眼镜精心研究,小鸟的羽毛、人物的表情被她雕得栩栩如生。慕阿姨穿着那件30多年未曾换过的工作服,拿着磨得已经掉色的电钻,在工作室一干就是几十年,造就了她的百余件牙雕精品。
慕阿姨告诉记者,国家禁止生产象牙制品后,这些年她就用猛犸牙作为牙料进行设计雕刻。退休后,只要闲下来她就琢磨着设计牙雕,连去云南旅行见到的自然美景和生物,都要想办法融入到设计中。
废寝忘食
误把面条当牙料
慕阿姨每雕刻一件牙雕工艺品都要费尽心思的设计,由于每道工序都要亲力亲为,所以她通常废寝忘食。记者看到了慕阿姨近期完成的几件作品,大的有名为嫦娥奔月的仙女,小的有正在钓鱼的渔夫。作品嫦娥奔月上,仙女面容姣好飘飘升起,裙摆飞扬,随她一同飞舞的还有鲜花和许多只小鸟,整个牙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据慕阿姨介绍,这件工艺品自己从设计到雕刻共用了近2个月,这段时间她不出门,每天工作到深夜,就连做梦的时候都在雕刻。慕阿姨说,讲到吃饭还出现过一个笑话,由于自己连续两昼夜赶做渔夫钓鱼作品上的鱼弦,要做出弯弯的效果就一定要将细长的牙料放在水中浸泡。结果女儿在为她煮清水面条时,由于水中的挂面与自己浸泡的牙料形状相似,她向女儿惊呼,怎么煮了要做鱼弦的牙料。
慕阿姨真诚地对记者说,牙雕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己很希望牙雕技艺能够后继有人,自己没有别的奢求,就是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给热爱牙雕艺术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