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11日讯 面向全国招聘30名高层次专业招商人才,招商部门由最初的7个增加到17个,今年还要增加到25个……作为“北跃”战略的承载者和建设者,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松北区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2011年签约106个项目,开工面积达510.4万平方米,实现区域综合实力大幅跨越。
超常创新做强招商
在“北跃”战略中,哈高新区承担着规划面积137.2平方公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任务,这对只有76个编制的高新区管委会来说,力量明显不足。为此,哈高新区招商部门面向全国(包括外籍人员)招聘雇员,拟招聘的雇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雇员,初级雇员最基本条件要具备3年以上招商引资、商务洽谈工作经历。最高级别的雇员需具有10年以上招商引资、商务洽谈工作经历,在境内外从事外事工作、具有丰富的招商引资工作经验和招商引资资源。其中在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中省直国有大型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三年以上人员,原则上可直接聘为高级雇员。
“为招商部门招聘专业雇员,这是我们在体制上的一次创新。这不仅会充实我们的招商实力,还会跃升我们的招商水平。”哈高新区副巡视员姜元平这样告诉记者。
“招商工作是‘北跃’发展战略的核心工作,是重中之重。”这是以哈尔滨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松北区委书记丛科明为首的“北跃”领导团队的共识。
“2009年高新区和经开区分设时,我们只有4个招商局,2010年增加到了7个,2011年增加到了11个,全管委会近半数人从事招商引资。”哈高新区组织人事部部长王立宏说,“今年我们还要增加4个招商局,形成拥有15个招商局的强大招商团队。”
与此同时,松北区的招商队伍也在扩大,已从最初的3个招商局增加到了6个,今年要达到10个。“两区合在一起将有25个招商局,近百人为‘北跃’招商,这股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设立“硬杠”招良商
“北跃”快车,不是谁想搭乘就能坐上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里设立了项目评估机制,实行二级评审制度,出台了《高新松北招商引资质量评估办法》,为招商项目设立了硬杠杠。
根据《评估办法》,产业项目投资额至少在3亿元以上,年税收至少在6000万元以上;拟入驻项目必须无污染,达到环保要求。同时对拟引进项目从企业实力、科技含量、成长性等方面进行评审。
“为做好项目评估工作,我们建立了拥有五六百人的专家库,成立了评估领导小组。项目评估采取专家一审,项目质量评估领导小组二审决策的制度。”哈高新区招商综合局副局长刘延伟告诉记者,2011年,他们共完成对146个项目的评估,其中83个项目通过专家评估,通过比率为57%。“这一做法共节约用地428万平方米,节约土地成本40多亿元,通过评估项目投资强度达到14072元/平方米。”
刘延伟说,“评估是非常严格的,去年某知名印刷企业要落户科技创新城产业园,该企业产值高、利税高,带动就业能力强,但不符合我们高新产业定位,最终没通过评审。”
淘汰不成熟、操作性不强的项目,加快推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经济带动力强的项目。“北跃”的招商引资不是“逮着耗子就是好猫”,而是择优入取,为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积攒后劲儿。
“赛马”激活招商潜能
为了尽快引进好项目,哈高新区引入“赛马”机制。现有11个招商局并驾齐驱,任务下发到每个人头上。并制定考核奖励办法,让每个人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杜文翠是哈高新区2011年度招商引资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她告诉记者,2011年高新区对11个招商局进行月评比,招到一个大项目、一个小项目的挂红旗;一个项目的挂黄旗;没有项目的挂黑旗。这对大家的压力很大,但也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有10年招商工作经验的她,积极学习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地域优势,深入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成功引进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该公司将投资200亿元建设东北云计算中心。
刘延伟还向记者透漏,今年,哈高新区要设立驻外招商办事处,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沈阳等地聘请优秀招商人才为招商代表,3月份就开始对招商代表进行培训。可以说,“北跃”的招商引资工作“内外兼修”,也必将在体制机制的不断突破下,支撑区域经济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