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3月22日讯 2011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三馆”免费开放文件中要求,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的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文化馆(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馆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免费开放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文化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年来,齐齐哈尔市群众文化部门面临资金、设施等诸多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设施与活动“双轮”齐驱的促“开放”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公众的“免费开放”。截止目前,全市16个县(市)区文化馆、123个乡镇文化站每周对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时间平均不低于39.81小时,馆内常设免费开放项目平均5.06个,馆内常设免费活动时间(小时/天)平均5.19小时。
“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是‘物’,而文化馆向社会开放的是‘人’。”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文化馆长工作会议上,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于力平一语道出了“免费开放”文化惠民的精神实质。
自2011年2月开始实施免费开放工作以来,市群艺馆针对设施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先后收回出租设施300平方米,并由馆内投资4.7万元,重新装修后投入使用,做为舞蹈班、合唱团、综合演绎厅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使用。
同时,为了使现有的设施充分发挥免费开放阵地的作用,创新采取了项目分配到部室、开放内容负责制的办法,以丹顶鹤艺术馆做为免费开放主阵地,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示范讲座,授课内容以民间剪纸、满绣、达绣、达斡尔族民歌、鱼皮画、玉雕、满族萨满和其它一些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民间传统工艺项目。讲堂上,现场制作同知识讲解紧密结合,通俗易懂,颇受市民欢迎。
现在,市群艺馆现有的阵地设施免费开放占馆舍总面积的95%以上,每周为公众提供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馆内常设免费开放项目8个,声乐、舞蹈、美术、摄影、文学创作、器乐、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制作等辅导讲座,专题研讨会8项内容,馆内常设免费活动时间(小时/天)7小时。
在大力推进免费开放的同时,市群艺馆还把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向社区、乡镇、向基层前移,并由各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带队,相继组成了美术、书法、摄影小分队,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传承队,社区文化活动月和文艺演出小分队等长期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同时,还和农村龙江山泉镇对宝村,铁锋区扎龙乡满族小学、齐市卫生学校、铁路工程学校建立帮扶合作基地,长期选派声乐、舞蹈、器乐、文学等优秀业务干部,定期、定点深入基层并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免费辅导。
一年间,市群艺馆总计组织、开展省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多项,举办公益性讲座、声乐、歌词、舞蹈等研讨会10多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班30多次,业务人员深入基层辅导150多天(次),有力推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为全面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市文化局和市群艺馆还组成工作检查组,深入县(市)区基层就免费开放工作、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等进行调研,并同当地主管文化的领导进行沟通,结合各县(市)区、乡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保证了县(市)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推进。
其中,各县(市)区文化馆借助关于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大好时机,已收回出租场地2080平方米,截止2011年5月底,全市16个县(市)区文化馆、123个乡镇文化站已全部解决落实设施出租问题,投入资金改善免费开放场所5625平方米,全部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然而,文化馆免费开放后一系列的新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包括:财政上出现“分而不担”的情况,资金落实不到位;中央财政进行补助之后,地方财政并无配套补助;一些地方财政部门甚至因为中央增加了补助而取消了原本对文化馆的补助;还有把“三馆”免费开放文件中规定的标准当做开放的最高标准,并未根据地区需求有所提高等等。看来,只有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免费开放”工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