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9日讯 (王月迪 记者侯巍)4月的牡丹江雪城大地,刚刚苏醒,吐露绿意。自去年8月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该市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日前,记者走社区、进乡村,感受着雪城文化的春天。
清福社区,小社区大舞台
4月初,记者来到牡丹江市东安区清福社区文化活动站,一股清香从二楼飘出,沁人心脾。原来荷包小组正在搞活动, 81岁的李淑琴老人退休后一直在绣荷包,社区工作人员把她请来后,便认真地教起有兴趣的姐妹,然后不定期免费分发给社区居民,李淑琴说发荷包事情虽小却能拉近邻里距离,“老有所为”让老姐妹们心里很舒坦。
在这所活动室里,还摆放着很多书画,都是文化站书画班学员的作品。为了提升文化活动品质,社区工作人员邀请市群众艺术馆的老师为居民辅导乐理、声乐、书法、舞蹈等课程,离休老干部、国家一级编剧王治普成为社区文化活动辅导员,有了专业辅导,社区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多次在省、市书画大赛中获奖。而在一楼的图书室,1万册的藏书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实现阅读。
据清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文化活动搞得很丰富,拥有老年合唱团、太极拳健身队等8支文体队伍,6所特色社区学校,还利用邻近的清福小学场馆,在学校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与共建单位联合开办民生课堂,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小社区成为了百姓活动的大舞台。
海南乡,集体文娱乐融融
从牡丹江市区驱车驶出,20分钟就到达了西安区海南朝鲜族乡。该乡人口1.8万,其中朝鲜族占46%。海南乡综合文化站是个干净整洁的小二楼,占地865平方米,内部设有小型剧场、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室、文体活动室等。刚一进门就看到架子鼓和钢琴陈设其中,平时曲艺团等就在这里活动。上到二楼,只见十几双鞋子整齐地摆放在门口,原来阿妈尼舞蹈团正在里面跳《南泥湾》,身着朝鲜族长裙,煞是好看。
刚跳完舞的金太玉跟记者聊起来,在海南朝鲜族乡,很多年轻人去韩国打工了,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和孩子,集体文化生活便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夏天可以在室外,到了冬天天冷,有了综合文化站,很暖和,还可以看看书上上网,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文化站站长矫东告诉记者,乡里经常组织文艺汇演,人们活动排练更有劲头了。
目前,海南乡所辖11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或活动场地,有门球场地16个,各类群众文艺团体7个。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乡里经常举办文化作品、棋类比赛、秧歌汇演、歌舞蹈比赛、家庭组织大赛、门球巡回赛等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邻里和谐,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文化大院,快乐聚集地
来到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正南村,一打听张家文化大院,村民十之八九都知道。村民领记者来到文化大院,一进门只见整个院落收拾得干净、敞亮。悠扬的歌声伴随扬琴音飘荡出来,文化大院负责人张万兴正在教大家唱歌呢。村民老张操着一口山东口音告诉记者,在这里有能人指导,如今唱歌不跑调了,时不时来这唱唱跳跳心情很是舒畅。
张家文化大院成立于2009年7月。张万兴退休后,由于热爱文艺,自费购置了扬琴、京胡、秧歌服装等,组织大家搞文艺,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他家便成了文化聚集地,后来上级政府给予扶持,以奖代投,这使张万兴的文化大院搞得有声有色。吸纳文化能人为文化大院骨干,有民乐队、舞蹈队,搞唱歌、跳舞、京剧、黄梅戏、二人转、说快板等活动,有“高雅”的艺术,更多的节目是自编自演,唱的是身边事,说的是身边人。去年参加海林市庆祝建党90周年乡镇文艺调演时,观众掌声不断。如今村里把“农家书屋”也设在了这里,书籍都是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为了更好的服务村民借阅,文化大院还制定了借阅制度,规范村民定期归还。
张万兴讲,在农村搞文化建设,经费紧张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东北地区农闲时正是冬天,取暖是笔不小的费用,这种把村级文化室设在个人家的“文化大院”,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到了夏天,由于院子大,也适合农民搞各种文艺活动。
记者在牡丹江市文广新局了解到,该市在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将为群众文化享受带来的更多便利和实惠,不但要建成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外,还将继续向社区、乡村倾斜力量,比如确保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在现有的乡镇事业编制中调剂2名以上人员,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保障问题,提升公共文化延伸服务和流动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