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6月5日讯 题:以水兴业以水富民 黑龙江构建“大水利”发展格局
刘刚 记者 李博
“粮食收不收在于水,收多收少也在于水。”在肩负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重大使命的黑龙江省,兴水利成为助推农业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提出,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200亿斤;“十二五”期末,全省灌溉面积发展到1亿亩,粮食产量达到1500亿斤。
以水兴业,以水富民,龙江大地风生水起,绿意盈盈。

建设大水利项目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腹地、嫩江左岸低平原区的引嫩扩建骨干工程是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点水利项目。规划区北起讷河南至肇东,土地总面积167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万亩。
“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松嫩平原,它的低平原地区天然水系不发育、水资源较为贫乏,大庆等地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更是十年九旱。在引嫩扩建骨干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将达22.55亿立方米,增加10.35亿立方米水量,其中农业增加供水量6.16亿立方米,可实施灌溉面积223.21万亩,粮食增产73.70万吨,增加粮食效益4.28亿元。”省引嫩建设工程管理局工程部部长于福军介绍。
于福军透露,一期工程建设计划按2013年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有效缓解我省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远期工程2020年建成后,供水量达28.8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增加至451.97万亩,可从根本上解决工程规划区内十年九旱的现状。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龙安桥镇东风村的农民正在插秧。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旱情严重关系民生 北引送来了“救命水”
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龙安桥镇东风村,农民们喜出望外。村支书刘忠良告诉记者,今年的旱情特别严重,乌裕尔河流域内没有一滴水,四月初用铁锹挖出的全都是干土面儿。村里打了很多眼井根本不解决问题,多亏了北引的水救了全村的人。如今这田全都泡上了,也算是丰收大半了!
稻田边的农民,不无感慨的说:“我们一年就靠这点儿地,所有的生计都在这,这北引水是救命水,是救命水!”。
富裕县龙安桥镇党委书记马丽霞颇有感触,“北引有句话叫‘一取嫩江水,千里惠油城’,对我们来说则是‘一取嫩江水,百里惠龙安桥稻农’!从5月4日到21日,放水1500万立方米,流经富裕县两个乡镇,将近10万亩的田地,如果按一亩地收成是1200斤,每斤1.3元计算,那是一个多亿的收成啊!”。
省引嫩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王国志认为,黑龙江省如果没有水利大项目,支撑不了大水利的发展。从2008年底引嫩扩建工程开始,今年是其一期的北引扩建工程中渠首泄洪闸工程交付使用的第一年,应该说现在已经开始发挥效用。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龙安桥镇东风村通过北引水泡田。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节水增粮行动”推进灌区改造以水富民
“节水增粮行动”是目前黑龙江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正在实施的又一项水利举措。按照规划,4年间黑龙江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0%、省级财政投入20%,市县两级投入10%,受益农户自筹10%。
在齐齐哈尔市繁荣乡富裕县丰田村,一台大型喷灌设备正在为出苗的玉米浇水作业。对于如此巨型的喷灌设备,副乡长李奉全连声称好,“这个设备走一圈浇一遍,一天一宿就完事了,不用人看管,200来亩地,老百姓用小喷灌自己浇,一个礼拜浇完就不错了,光油料一亩地的成本得30块钱,不算人工,而大型喷灌一亩地5块钱就下来了,打开以后自己走,全自动,非常方便!”。

李奉全介绍说,富裕县95%的土地种植玉米,平时产量在1100——1200斤左右,安装大型喷灌以后,一亩地增产100公斤不成问题。
在大庆市林甸县东风村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区,一群来自省内农业战线的工作者走在田间参观学习。村民们聚成一堆,看着覆好膜的玉米,喜滋滋的唠着家常……,“该项目区有3200亩地,2008年起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当地老百姓非常认可这个项目”,林甸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晨光介绍。

村民王明使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已很多年,他为记者算了一笔帐:“在以前玉米直播不覆膜的时候,一亩地产量800斤,覆膜后达1800—2000斤,多出了1000斤。干玉米每斤卖1.1元,一下子就能多卖1100块钱。去除覆膜成本,一亩地比直播要多收1000元”。

2012年,黑龙江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将实施320万亩,建设标准为每亩平均1000元。截止5月21日,全省已有72个县(市、区)开工建设,开工率超过75%。
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黑龙江省大兴水利,年内计划投资180亿元以上,建设防洪减灾、农村水利、水资源保障、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等四类工程631项,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建设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新增旱涝保收田4000万亩,实现新增水田1000万亩目标,以水兴业,以水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