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我省农业应用大喷灌科技之光照耀现代水利之路
2012-06-08 10:42:2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施虹 贾红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8日讯 不用走进田间地头,人只要安坐家中,用手机发出指令,就可以遥控庄稼地里的大喷灌进行移动、撒水,这是肇东市五里明镇现代农民的工作写照。

  肇东市五里明镇是我省最早应用大型喷灌的地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依靠人工操作控制那些在耕地里的大喷灌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耕地面积大,当玉米等作物长到一人多高时,人从地头走到喷灌前是相当艰难的。于是当地的科技人员就在喷灌的电闸上加装了能接收手机信号的装置,这样,人只要在远处用手机发出指令,大喷灌就“乖乖的”工作了。

  而这只是水利科技中的“小意思”。

  近年来,我省水利科技突出寒区、黑土、绿色、生态等特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进步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水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增产“龙江专利”越来越火

  3月的一天,顶着料峭的春寒,全省2012年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推广工作正式启动。在佳木斯片区的第一站汤原县科技推广中心,面对几百名农民学员,汤原县水利试验站站长张恩江认真地讲解:“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在生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不以水层深度为灌溉指标,而是以根层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表相,确立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这种灌溉方法可使水稻田间定额从每亩400~500立方米降到300立方米。亩节水100~200立方米,而且增产、抗倒伏、抗病害、降低面源污染效果显著。”

  水稻控制灌溉是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不同敏感程度,在发挥水稻自身适应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供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据说,这项技术最早被发现,是一位老农民因为发扬风格,在用水紧张的时期,把水让给别人家灌,自己家稻田由于缺水,稻苗黄了、地也裂开纹了。结果到秋天,老农民家的水稻不仅丰收了,还增了产。从2004年起,省水利厅开始与河海大学合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适应性研究,至2006年,基本得出了适合我省高寒地区特点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模式。近几年,技术人员又不断细化控制灌溉技术的标准和模式,提出了适合全省寒区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初步形成了西部以庆安县自流灌区为核心,东部以三江平原井灌区为核心的控制灌溉推广格局。目前,全省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也已在山东、江苏、宁夏引黄灌区等省区示范应用或大面积推广。

  省水利厅厅长陆兵说:“水稻控制灌溉是一项工省效宏的新技术,它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身,我省要把控制灌溉技术当作水田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革命性措施大力推广。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推广1000万亩,十年时间推广4000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80%,实现年节水50亿立方米的目标。”

  让我们把镜头转回2010年。那年5月,来自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代表齐聚大庆市,在玉米膜下滴灌的现场,这些代表认真观摩、讨论。回去后,他们将把大庆玉米膜下滴灌的信息带给本省、为下一步在本省推广作准备。

  大庆市水资源短缺,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缺水,为此,大庆市派人员到新疆学习了当地的滴灌技术,回来后,最初是应用于经济作物,但是在针对玉米生产的实验中发现,其增产效果非常好。于是大庆市政府决定拿出专项资金,帮助农民推广这项技术,与常规玉米相比,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亩均增产450公斤以上,亩收入增加400元;用水量为喷灌的1/2,比漫灌节水86%;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低8%,籽实质量普遍高出常规玉米一个等级以上。大家形容用这种方法种的玉米,“高一头、深一色、粗一圈”。2010年1月,国家水利部的领导在我省调研后决定,在东北四省区推广这项技术。

  科技防灾信息化助力防汛抗旱决策

  基于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和历史洪水数据库,水情预警软件平台对827处报汛站点的雨情、河道水情、大中型水库的水情进行监视,通过颜色、闪光和声音等不同形式向值班人员报警,并向防汛责任人和相关领导发送预警手机短信,使相关人员和区域做好防汛准备。

  在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子系统、通讯子系统、视频采集子系统、防汛抗旱综合业务系统等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已经广泛应用于水文监测的汛期专用遥测雨量站,目前,我省已建成并能够收到827处水情报汛站信息。这些站点实现了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和网络传输。覆盖了全省各地市县和22条大中河流,平均单站控制面积为650平方公里,能够实时监测到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的雨情信息。接收省内110座大中型水库水情信息和松辽委、内蒙、吉林省以及尼尔基水库管理的遥测系统共100处报汛站信息。

  全省洪水预报系统,根据实时雨情信息进行江河洪水预报。也可进行假设降雨情况下的江河洪水条件预报,即根据气象预报降雨情况,将降雨分为中雨、大雨、暴雨等级别,假定中小流域日降雨量为25、50、100毫米时,结合当前水情情况预测未来河流的最大可能洪水,为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报汛站点降雨数据每达到1毫米,水位数据变化1厘米或时间间隔达到1小时,移动短信、超短波或卫星等通信设备就实时向各中心站发送一次信息。10分钟内就会传送到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和水文部门。而过去省防指全部接收各水文监测站一次信息需要4~5个小时,且每天只能接收一次。现在,只需要20分钟,而且信息能够实时更新,为决策和抗洪抢险争取了有效时间。

  近年来,我省自上而下开展防汛抗旱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目前,建成了400平方米省级指挥中心和13个地市级指挥中心,并实现异地视频会商、水雨凌旱情监视预报预警和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等功能。通过雨情、汛情、旱情的预报,使防汛抗旱工作采取措施具体有效,近几年我省没有人员因汛伤亡,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科技管理灌区的未来更“精准”

  不用人到现场提闸放水,只要在控制室内点击鼠标,闸门就会自动提升,就能调控干、支、斗渠的水量,从而精准的控制每一地块的水量。这是未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我省灌区的一幅美好图景。而现在,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在全省展开,在农垦,部分先行的灌区已经开始了信息采集和自动化控制结合。

  灌区信息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灌区管理的效能。灌区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信息监测、采集系统;信息的传输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灌区综合数据库及信息处理系统;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费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据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目前我省正处于灌区信息化管理的起步阶段。“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完成20处大型灌区和40余处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灌区土壤墒情和雨情的测报,主要取水口和排水口的灌溉和排水流量的监测和计量,初步实现灌区管理单位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灌区用水户的用水计量精度,实现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的计量目标。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