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教育部科技司明媚副处长就验收的要求作说明。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东北网6月26日讯(李华虹 刘乙辉 记者王蕊)日前,由哈医大二院牵头成立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批准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记者26日从哈医大二院获悉的。
据悉,该实验室是我省高校中第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教育部在我省批准建设的第二个以医药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的重点实验室。
围绕地方需求创新研究特色
心血管疾病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平均发病年龄逐渐提高,而东北地区因饮食习惯、高寒、环境等因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根据东北地区心血管疾病特点出发,以心肌缺血为重点研究方向,以在心肌缺血领域达到国际前列、国内领先为发展目标,走临床、科研、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2008年11月,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推荐及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教育厅为重点实验室建设投入1000万元经费,学校投入配套经费3000余万元,实验室现有面积5000平方米,研究条件显著改善。
在省教育厅、学校、医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在实验室主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波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四年的建设,奠定了稳定的科研基础,形成了初步的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承担了包括“973”、“863”子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4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发表SCI论文93篇。
同时,实验室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骨干,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心血管研究中心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规范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
高水平科学研究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
据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副处长明媚介绍,设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强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是对高等教育的支撑和服务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一个支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要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其核心目标,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支撑的手段,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在学科带头人于波教授、田家玮教授、张志仁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李呼伦教授评为黑龙江龙江学者;田野教授和尹新华教授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李悦教授2009年聘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侯静波教授2010年聘为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近两年由副高职晋升为正高职人员5名;由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职人员5名。3年间实验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0人;硕士研究生130人;博士后26人;实验室开放性课题15项,培养了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并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自身培养。
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通过,标志我省医学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省在心血管基础研究上会继续涌现出一批有国际或国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将为提高我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科研及诊治水平,降低心肌缺血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