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镌刻在黑土地上的忠诚——省武警总队“保卫龙江、服务龙江”纪实
2012-07-20 11:59:3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郝长波 李冀望 张斯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7月20日讯 松花江哈尔滨段,数艘冲锋舟和巡逻艇破浪前进,将被困在松花江北岸孤岛上的数十名游客解救出来……这是近日武警黑龙江省总队船艇大队进行突发事件处置演练时的情景。

  近年来,武警黑龙江省总队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加强执勤、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援、应急保障“五种力量”体系建设,提高部队新的历史条件下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从滔滔松花江畔到巍巍兴安岭脚下,从广袤的三江平原到高高的炼油塔旁,在黑龙江省46万平方公里黑土地上,到处都有武警官兵战斗的身影,他们以过硬的素质、顽强的作风、严明的纪律,守护着人民的安宁,在黑土地上镌刻着“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总队党委书记、政委唐本高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支驻守在边陲的武装力量,把人民的利益高举过头顶是武警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时,我们必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懈!”

  忠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灾难威胁之时,武警官兵挺身而出

  今年5月2日19时15分,鹤岗市兴安区峻源二矿发生透水事故,11名矿工被困井下,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事故发生后,省委书记吉炳轩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采取坚决措施,不惜一切物力、人力,挽救生命。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向省委省政府主动请缨,立即组织召开作战会议,对事件的规模、可能引发的后果、所需兵力等进行了科学分析、准确研判和安排部署,调派鹤岗市支队110名兵力和6台车辆参与救援,担负事故现场安全警戒、矿工伤员护送和地方救援队、指挥机构人员、现场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的后勤保障任务,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按照抢险指挥部要求,参战部队立即对事故现场进行封控,确保抢险工作顺利进行。配合公安机关和煤矿疏散人群,为现场抢险和遇难矿工善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参战官兵连续奋战5个昼夜,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顿热乎饭,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官兵们勇上一线、敢打头阵、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我省极端气候不断出现,自然灾害、灾难事故频发。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武警官兵坚毅挺拔的身影。黑土地上的人们不会忘记,当滔滔洪水来袭,武警官兵高呼“人民安危放首位,流血牺牲不后退”的口号,以血肉之躯筑起冲不垮的钢铁长堤;当伊南河、大兴安岭林场燃起冲天大火,武警官兵义无返顾地与火魔鏖战,拼死保卫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暴风雪袭击齐北铁路,武警官兵紧急驰援,顶风斗雪,保障大动脉畅通;当七台河、鹤岗矿难,伊春空难消息传来,武警官兵又出现在事故救援第一线,星夜奋战,为救援工作抢占了有利时机……

  来之能战,战则能胜。关键时刻担当重任,武警官兵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勇善战之旅。他们一次次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一次次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全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龙江大地上谱写了一曲献身之歌。

  忠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黑恶势力威胁之时,武警官兵重拳出击

  2011年10月21日22时30分,哈尔滨市支队接到市公安局通报:以刘某为首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3名主犯藏匿于呼兰区某家属楼二楼,内部结构复杂,犯罪分子具体分布情况不明,请求支队出兵协助抓捕。支队作战勤务值班室迅速启动应急预案,18名官兵携带武器弹药先行赶赴现场,与公安人员共同分析案情,勘察地形,制定抓捕行动方案。

  在进行了13次模拟抓捕演练、确保预案可操作性后,凌晨5时15分,抓捕行动开始。睡梦中的3名犯罪嫌疑人被破门而入的官兵惊醒,随手拿起枕边的匕首和猎枪企图反抗。

  几名突击队员猛扑过去,击落凶器,将嫌疑人制服,整个过程用时仅1分钟。而后,参战官兵采取“蹲点守候、设计诱捕、秘密排查、尾随追踪、伏击合围”的战法,连续奋战14小时,将藏匿于市区的其余涉案成员一网打尽。

  22日13时,抓捕行动圆满结束,12名骨干分子无一漏网。参战官兵协助公安机关破获了由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重大案件,铲除了一颗严重影响驻地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毒瘤,有力打击了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的嚣张气焰。

  站着是一把锋利的剑,倒下是一座不朽的碑。近年来,武警官兵出色完成了粉碎跨粤、辽、黑和俄罗斯特大跨国贩毒团伙,抓捕绥化“陆氏四兄弟”,捕歼公安部A级在逃犯王厚军,设卡堵截黎明监狱潜逃犯陈聪聪、孙星辰,处置七台河、双鸭山等地劫持人质事件等任务。在无数困难和危险面前,武警官兵无所畏惧,以生命和鲜血捍卫法律尊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先后涌现了身中数十粒铅弹仍击毙歹徒的首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张殿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关键时刻一枪毙敌的裴雷等英雄官兵。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高玉喜,为抢救落水学生他长眠在伊春翠峦河,成为林都人民永远的怀念。

  忠诚——驻地人民群众出现困难之时,武警官兵伸出友爱之手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两位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白银纳小姑娘在台上动情歌唱。

  记者来到大兴安岭地区支队呼玛县中队,正赶上育真小学师生与中队合办的“迎八一暑期联欢会”,呼玛县白银纳乡的两位鄂伦春族小姑娘葛阳和佟佳琪是中队官兵资助的失学儿童,今天作为“压轴嘉宾”为战士们表演节目,表达她们的感激之情。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不足1万,其中1/4居住在呼玛县。作为游牧民族,过去超过半数的孩子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官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在经济上虽不宽裕,却慷慨大方地资助失学儿童。十几年来,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心接力”从未间断。在官兵们的带动和努力下,80%的失学孩子都重返校园。

  记者了解到,每逢开学和节假日,官兵们都会带上学费和学习用品到白银纳乡看望两位小姑娘,并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两姐妹也没有辜负官兵们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其实,呼玛县中队官兵的爱心接力只是总队官兵的一个缩影。“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武警官兵始终身体力行服务人民的宗旨。

  多年来,他们把“帮困助学”活动常态化,开展“希望·梦想·同行——万名将校助学工程”和援建“八一”希望小学活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帮助辍学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定期举办“贫困学子进警营、武警官兵进校园”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增进了解,使孩子们充分感受来自警营的浓浓爱意,也坚定了官兵“把驻地视为故乡”的信念。总队按照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帮助帮建对象巴彦县搞好灌区节水改造、通村公路、泥草房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扶持一个贫困点、种一片绿化林、修一条乡村路、建一条文明街”为重点的拥政爱民活动;通过“赠图书杂志,讲科技知识”等形式为村屯送文化、送科技;组织医疗人员送医、送药,现场寻医问诊,并协助帮建村屯培训医疗骨干,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帮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先进单位”。

  悠悠黑土情,拳拳爱民心。由武警官兵点燃的希望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龙江大地上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