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家境贫寒 好心人帮助学子终圆“大学梦”
2012-08-03 16:18:0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黄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日讯 这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她们稚气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但也多了几分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伤感和凝重。十八九岁正是花一样的年龄,然而她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以优异成绩被重点院校录取,但因无法筹集到学费而徘徊在大学校园的门前——

  “羽翼未丰的雏鹰,终有一日,越过群山,穿过云层,访问天空。”

  王月再次看着她在校园文学社刊物《芳草地》上发表的诗歌《心声》时,这个巴彦女孩泪水夺眶而出。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期盼着“越过群山,穿过云层”。当她今年以552分的优异成绩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时,却因贫困无力承担学费而难圆近在咫尺的“大学梦”。

  与王月情况相同,今年我市有上百名贫困家庭的女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一表院校。但贫困犹如高山、云层,阻隔着她们通向大学的路。

  孤儿求学遭遇“拦路虎”

  郭凯凤:孤儿,560分,中国地质大学,现正打工挣学费,但缺口较大

  逄莹莹:孤儿,566分,华南理工大学,每顿午饭控制在0.5元

  郭凯凤是宾县一中应届毕业生。9岁丧父、13岁丧母的她如今跟叔叔一家一起生活。叔叔家的堂兄今年也高中毕业考入大学,两个孩子每年万余元的学费对于这个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数额。

  爸爸病逝后,郭凯凤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12岁那年,凯凤正上小学5年级。由于母亲病情加重,她无奈不再去上学回家照顾妈妈。在家里郭凯凤仍然坚持自学。得知她家的困难后,她就读的永吉小学的校长、她的班主任找到家里做工作,使郭凯凤重回校园。在耽误了近一个学期的课程后,期末考试时,凯凤竟然又考了全班第一名。

  为了照顾家庭困难的郭凯凤,学校每天给她两元钱午饭补助,可以买4小包“小当家”方便面。凯凤舍不得全吃,每次只吃两包,余下的带回家给妈妈吃。回到校园的她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也更加刻苦,成绩始终排在第一名。进入初中、高中后,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校的领导、老师也都像亲人一样照顾她,关心她。郭凯凤没有辜负好心人的帮助,在今年高考中她以560分的成绩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这段时间,她给几个初中孩子辅导数学、物理,想挣些学费,然而相对于实际需求仍是杯水车薪。

  同郭凯凤一样,逄莹莹也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孤儿。她忘不了,妈妈生前为了给她攒学费,在饭店洗碗、帮别人割麦子挣钱,而自己却舍不得吃饭,将省下的钱交给她做伙食费;她还忘不了,一次走在泥泞的上学路上,她的鞋子鞋帮和鞋底被淤泥粘得“分了家”,当她光着脚在布满淤泥的路上边哭边走时,一位邻村好心的叔叔骑摩托车路过,把她送到家里换鞋……为了这些她心中记住的爱、为了所有关心她的人,逄莹莹克服了许多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了从仅有的生活费中省出一些钱来买学习资料,她甚至把自己每天中午饭的伙食标准长期定格在了5角钱——馒头就白水。

  功夫不负苦心人,逄莹莹在今年高考中以566分的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然而每年5600元的学费又成为莹莹进入这所名校学习的“拦路虎”。

  带病打工只为上大学

  王月:522分,西南政法大学,山沟里走出的省、市“三好学生”

  那个想“访问天空”的王月,是一个文静而有才气的女孩子。

  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她每次成绩都在650分左右。虽然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但她仍以552分的成绩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可每年6800元的学费、1200元的住宿费却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她和家人身上。王月急得扁桃体发炎,声音沙哑,母亲也发起高烧,正在打点滴。

  王月一家原来生活在巴彦一个偏远的小山沟里。父亲在她不满周岁时就患脑瘤去世了。在王月即将上小学时,母亲拖着病弱的身子带着她来到巴彦县城,用每月50元的最低价租了一间泥土房住下。此后妈妈四处打短工挣钱供她读书。

  懂事的王月学习成绩很好,考试常常排在班级第一名,从小学到高中都担任班长,还先后获得省级、市级“三好学生”称号,几乎每个学期都获得“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又在“征文比赛”、“学科竞赛”等各种大赛中获得好成绩。数十个奖状、证书是母女俩的骄傲。

  在找不到书架的王月家里,却总能看到书的影子。一个装满了各种书籍的纸壳箱子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书都是老师、同学和好心人送给她的,其中有很多励志方面的书籍,也是她多年来发奋学习的重要动力。

  当得知王月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后,原本因健康原因辞去工作的母亲不顾体弱多病,又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然而每月800元的收入维持母女俩的吃饭都很艰难,要想攒够学费显然希望渺茫。

  “期待早日成为那朵最美丽的‘铿锵玫瑰’,成就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虽然家里目前压力很大,但为了鼓励女儿不轻言放弃,王月的母亲在病中选取了许多首歌曲的名字,串联起来为她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爱对你说——人生絮语》的文章,激励孩子做生活的强者。王月也很坚强,几天前,她找到一份家教工作,希望能增加一分入学的希望。她正与母亲共同想办法筹集学费,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做一名法官,为百姓伸张正义。

  面临辍学的“文科状元”

  一家三口打工赚学费

  韩雪:571分,大连海事大学,靠打工挣学费,但与上大学所需费用相比仍杯水车薪

  今年高考中,方正一中的韩雪以571分的成绩成为全县的“文科状元”,并收到了大连海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由于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她很可能与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失之交臂。

  家里人多地少,爷爷又患有哮喘等多种疾病,治病还欠下了许多外债,还要供韩雪和8岁的弟弟上学,韩家的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赚些钱贴补家用,年迈的奶奶在县城里当保姆,妈妈在一家游戏厅找了份搞卫生的活。

  上高中的时候,家里给韩雪每天的伙食费是9元。可她通常每天早晨不吃饭,或者就着咸菜吃一个馒头,中午则与一个同学合买一个素菜,晚上还是一个馒头就咸菜或者泡一袋方便面,把每天的伙食费控制在8元钱以内。这样的状况让父母揪心,但是她却很高兴,因为这样每天可以节约1元钱,一个月下来省下的30元钱可以添置一些工具书和必要的复习资料。

  韩雪的家在方正县比较偏远的大罗密镇沙河子村。在县城上高中时,从家里到学校往返一次要近3个小时,买车票要30元。为了省钱,她双休日也不回家,只是每年寒暑假期间才回家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学校学习或出去打零工赚学费。

  如今,上大学的费用更让韩雪和一家人发愁。高考结束后,她找了一份在商场收银的短期工作,为的是攒学费。但这对于上大学所需的费用来说还远远不够。

  一家三口打工赚学费

  王欣欣:522分,哈师大,家里人多地少,学费是难题

  方正的王欣欣在高考中以522分的成绩被哈师大商贸英语专业录取。得知这一消息后,父母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王欣欣经过努力,终于成功考入理想的学校;发愁的是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成了难题。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孩子,就是王欣欣的妹妹,学习也很努力,成绩同样也非常优秀。两个女儿开学的各种费用至少在1万元以上。

  而王欣欣的家境并不富裕,老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上学,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常常捉襟见肘。两年前家里靠政府补贴的两万元将原来的危房改建成60平米的平房后,一直没收拾,空空的屋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什。如今两个孩子的这笔费用,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大开支。

  高考结束后,王欣欣就和正上高中的妹妹一起来到哈同高速公路旁妈妈打工的得莫利炖鱼店做短工。酒店的王老板得知王欣欣被哈师大录取后,表示会尽量安排好她们一家三口的工作和生活。王欣欣打工的事儿,也让王老板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欢迎其他想暑期打工的学生来店勤工俭学,特别是上学缺学费的孩子。他想让这些孩子们赚些学费,也是为他们上大学尽一份力。

  对于老板的热心,王欣欣很感动,她告诉家里人,自己不会辜负好心人的救助和支持。如果能走进大学校门,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会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救助的人,把爱心接力棒传下去,回馈社会。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经历了艰苦的寒窗苦读后,贫困家庭中的这些女孩子终于盼到苦尽甘来时刻,怎么能让她们因无法筹集到入学的学费而徘徊在大学校园的门外呢!

  为了帮助因经济困难而难以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女生终圆“大学梦”,市妇联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和本报编辑部联合开展春蕾助学行动之“优才计划”,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这些女孩走进大学校园。两年来,已经帮助了180名因交不起学费而难以入学的女孩进入大学。

  今年7月下旬,“优才计划”的先期工作已经启动。据市妇联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今年各县(市)反馈到市帮扶中心的因贫困而不能入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的女孩子共150名。这些孩子全都是考入一表院校的优秀学子,如果她们由于交不起学费而不能入学,将可能失去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她们能否得到救助,圆大学梦,让人牵挂。

  巴彦县妇联帮扶办的王金彦主任告诉记者,她与每位候选的女孩子都通过10多分钟电话,详细询问孩子家里的情况,并走访了多位偏远的贫困生家庭,了解实际情况。而她自己刚刚交的50元手机话费,一天后就剩下1.2元。

  热心肠的她和所有参与“优才计划”的人一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如果给贫困生一个机会,这些花样年华的孩子们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她们的“大学梦”能否成真,正期待着社会各界的助力加盟和爱心奉献。

  巴彦的顾雨香以552分的成绩被东北农大录取,但上大学的学费能否凑齐至今仍是未知数。

  周晓旭以567分的成绩被华北电力大学录取。暑假期间,她每天都帮爸爸推车出摊,这个修理自行车的小摊维系着全家人的生活,还是她攒学费上大学的希望。

  采访手记

  期盼爱心助学子

  采访回来的数日里,记者脑海里经常浮现出的一个场景难以释怀:那就是郭凯凤、王月、逄莹莹、韩雪、王欣欣、周晓旭、顾雨香她们的眼神。这眼神中有欣喜,有忧虑,但更多的是一种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记者也深深感到一种责任,一种神圣的责任,不敢出现丝毫懈怠的责任。这些女孩子们的梦想能否成真,将成为改变她们一辈子的人生节点。

  听说记者在采访这些因贫困而读不了大学的孩子,一些企业和爱心人士当即表示要捐款。记者的手机也成了热线,一位做某品牌手机生意的朋友在电话中当即表示要捐出一个月的收入。同时市妇联孤困儿童帮扶中心也接到一些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咨询,表示要捐款,助力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真诚期待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圆贫困学子一个大学梦。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