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七农场水稻种植户在稻田内感受丰收的喜悦。井洋摄
黑龙江日报9月12日讯 九月的北大荒,金色的田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像一幅辽阔壮美的版画;空气中流动着丰收的味道令人沉醉。9月10日,记者从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所在地密山市裴德镇出发,一路向东,穿行于完达山下、兴凯湖畔以“八”字头命名的农场间,这是王震将军当年率领铁道兵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示范区。
在八五七农场第三管理区孙希成家的稻田里,稻穗已经黄熟。站在田埂上的老孙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七八月份,国家领导人都到过这片土地!”老孙指着地里的水稻介绍,毎穴至少22株稻穗,每穗平均80粒,亩产可达到650公斤。
八五六农场第二管理区第五作业站职工张永刚是种粮大户,今年种植水稻750亩,其中旱田改水田200亩。为了种好新改的稻田,今年花3万元新打3眼机井,建起4栋育秧大棚,购置2台高速插秧机,几乎是全程机械化。张永刚告诉记者:农场研发中心对他家的井灌稻刚刚测完产,单产可达700公斤。农场生产技术部部长韩兆明补充说,测产后,3个农业部万亩水稻示范片,单产可达750公斤,高产创建核心区产量更高达920公斤。
在八五六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占地200亩的试验田里,几十名种植户正商量着明年种什么品种能高产。中心副主任陈秋雪介绍,这里是北大荒旱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的科研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寒地水稻三化栽培体系中防病、防虫、控孽、灌水、施肥、田间管理等都有专项试验。农场党委书记郑玉忠介绍,今年农场水稻播种面积110万亩,成为垦区名副其实的水稻第一大场,粮食总产可突破16亿斤。
旱作农业生产同样喜人。在八五四农场第五管理区13作业站吴进堂家的玉米大地号里,记者看到一株株结棒的玉米足有两米多高,作业站主任李顺江告诉记者:通过深松、秋起大垄、早春覆膜、双行密植、高效播种、化控等农业措施,控制耕层内水分流失,起到增温保水的效果,亩产有望超过800公斤,亩效益可达500元,高于往年。
措施到位成就了牡丹江管局现代化大农业水平不断提升。牡丹江管局局长于金友深有感触地说:今年管局700万亩耕地,预计粮食产量在80亿斤左右,比去年增产3亿多斤。未来的目标,不仅要稳定总产,更要在提高粮食品质上做好绿色有机高端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