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9日讯 9月26日,《经济日报》在“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中以整版篇幅刊发了记者倪伟龄采写的报道《哈尔滨:城乡巨变描绘新画卷》并配发“逛城手记”《兼容荟萃包容进取》,报道哈尔滨地图的数次变化,反映10年来哈尔滨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商贸、信息、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的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完善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报道说,10年前的一张哈尔滨地图,是小四开的版本。2009年以来,哈尔滨城乡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张地图捧十几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哈尔滨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纵横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哈尔滨向世人展现出绚丽迷人的新画卷。
特别是2010年以来,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先后对哈尔滨地图作了8次修订改版,平均不到4个月改版一次。地图一再改版,反映了哈尔滨城乡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哈尔滨数百个投资亿元以上的产业大项目落地开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扑面而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哈尔滨经历了不平凡的10年。1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多亿元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大台阶,去年达4243.4亿元;科技新城、哈西客站、群力新区等新城区拔地而起;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012亿元,投资增幅连续4年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3.1%;以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达2452亿元,3年年均增长22.9%;今年哈尔滨粮食大丰收在望,总产将超过150亿公斤,实现“九连增”。
记者手记称,延续城市文脉,传承文明智慧,使我们的城市再繁荣也不失文化与特色,再纷扰也不丢追求和信仰。今天,在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唤醒城市文化的力量,需要保持哈尔滨大气、开放、包容、进取、博爱的城市精神。这些是城市之光,是城市发展的魂脉。
哈尔滨的兼容文化潜质,可承载更多更新的兼容发展模式,在全球经贸、世界论坛、文化创意、集市物流、特色旅游、信息智能、高端服务等领域创新发展外向经济、合作经济和民营经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升哈尔滨国际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