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鹤岗10月9日讯 金秋十月稻谷香,又到一年丰收忙。连日来,我市农村田野到处呈现收获粮食的丰收场面。记者在市农委了解到,今年我市粮食收割已全面铺开,预计总产将达27亿斤,比去年增长4亿斤。眼下,我市正发挥大机械的作用,加快秋收进度,力争在10月20日前完成秋收工作。
2009年,我市粮食产量仅为12.38亿斤,今年预计达27亿斤。短短三年增产14.62亿斤,翻了一番带拐弯,应该说是个不小的奇迹,这其中最大功劳应归“旱改水”工程的实施。2010年以来,我市抓住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利契机,坚定“两增一减”信心不动摇,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调整结构,全力推进“旱改水”工程和增玉米、压大豆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我市粮食总产的逐年提高。2010年春天,我市在总耕地面积为325.5万亩的情况下,当年就将水稻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67万亩扩大到了105万亩;玉米面积也从110万亩扩大到117万亩;低产作物大豆的种植面积却从133万亩锐减到90万亩。趋于合理的种植结构使我市2010年粮食总产较2009年增长了8亿斤,首次达到20亿斤。2011年,我市继续实施“增水稻、玉米,减大豆”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任务,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在给予有功人员重奖的同时,更加大了对农民“旱改水”的扶持力度。各县(区)统一制定了新打水田井每眼补贴1000元、新建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每栋补贴1000元的政策。同时,协调金融部门延长水田户贷款期限,使农贷资金做到跨年度使用,为实现今年“两增一减”目标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的实施,使2011年的水田面积达到了150.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当年实现粮食产量23亿斤。


今年我市水田种植面积达165万亩、玉米123万亩、大豆33万亩,水田面积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为了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我市下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县(区)、乡(镇)三级领导包扶机制,共完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25.8万亩。其中60个重点村实现了整村土地规模经营,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在备春耕生产中,我市早安排,早部署,出台惠农政策,落实惠农资金,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粮食作物种子和秧苗全部播在或插在了丰产期。种子下地后,全市各级农技人员深入村屯加强指导,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使全市农业标准化率达到90%。据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全市粮食生产将实现历史新高,预计总产达27亿斤,比去年增产4亿斤,较未实施“旱改水”工程前的2009年增产14.62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