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8日讯 10月17日,曙光新城住户居民徐树德自营的小超市里暖意浓浓。“这不,刚进入采暖期暖气就供得挺足,无论是居住条件和小区环境都没的说,现在心里别提多敞亮了!”徐树德一边忙活,一边和记者拉起家常。
曙光新城是牡丹江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作为其中的动迁户,徐树德于2009年底搬进了新居。“新家”很大,建有100多栋楼,可容纳9000多居民;“新家”很漂亮,有绿地、花坛、广场,还有商铺林立的步行街和穿越小区的公交车,这让徐树德回想起过去的居住环境有些“不堪”:“过去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周边垃圾堆成山,脏水冻成了大冰包,亲戚、朋友咱都不好意思请到家里做客!”由于是下岗职工,在有关部门的关照下,徐树德被分到了一楼,通过经营小超市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每天清晨,徐树德和爱人最开心的是到周边的公园去转一转:“曙光新城配套建起了青龙山公园,距离北山公园也不过十来分钟的路程。老百姓每天去公园散步、爬山、踢毽子、扭秧歌的人‘海’了!”
2008年,牡丹江倾全市之力,采取多项政策助推棚户区改造,全市改造棚户区632万平方米,主城区2万平方米以上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使6.1万户家庭彻底告别了棚户区。而随着今年10月12日全市“十大公园”建设工程的结束,一个个焕然一新的公园星罗棋布般簇拥在居民小区周边,使许多市民同徐树德一样,品味到“公园边上安新家”的喜悦。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牡丹江市把民生工程当作头等大事,据统计,过去5年牡丹江财政直接投入民生领域资金218亿元,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在全省首创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全面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打造创业型城市,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补贴6亿元促进就业;在全省率先推行“学区制”改革,使“小升初”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提高医保待遇,破解17万城镇居民“看病贵”难题……一桩桩、一件件,牡丹江正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改善民生新模式。
今年7月,牡丹江市召开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目标。市委书记张晶川说:“我们提出建设和谐幸福城市,就是顺应全市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学有所教、业有所就、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市280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