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2日讯 深秋的冰城已是寒气逼人。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海富康城千米社区服务中心明亮温暖的图书室内,小区居民齐立勤戴着老花镜正聚精会神地阅读。“看书看累了,可以去中心社区活动室唱唱戏、打打球、来这里感觉挺充实的。”齐立勤对此很满意。在道里区,像齐立勤所说的文化惠民的事儿还有很多,美术馆免费看画展、文化宫排演节目、农家书屋读科普书……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无缝对接百姓生活。“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区,不仅要抢占经济建设的制高点,也要抢占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哈尔滨市道里区区委书记郭冀平如是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道里区文化强区傲姿初显,百姓文化生活实现了从“有”到“好”的嬗变,文化惠民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
文化产业成拉动经济新引擎
推开巴洛克风格大门,漫步在青砖石路上,欣赏着雕花围檐,品尝着各式老字号,徜徉于此仿佛穿越到了闯关东时期,这里就是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群力关东古巷。虽然不是周末,但依然游人如织。“作为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重要文化项目之一,关东古巷开业仅一周时间,接待游客量便达到20万人,收入达200万元。”关东古巷工作人员说。
“文化立区是在群力新区开发伊始就秉承的信条。”郭冀平告诉记者。群力新区在建设之初便规划文化设施用地约200万平方米。2009年初,占地100万平方米的黑龙江省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正式启动建设。示范区内少儿职业体验馆、山水书城等项目的投用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化模式转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文化产业拉动效应凸显。据预测,到2015年,群力新区将吸引近千万的目标人群,直接收入达10亿元,拉动其他关联产业消费达35亿元。然而群力新区只是道里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仅2011年道里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34%。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和“绿色引擎”。
强势投入织就文化服务网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道里区的居民过得“很文化”。
图书馆的红色展览让人们重拾记忆,文化馆的群力新区书画展让人们领略新区魅力……长假期间,道里区几大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迎来观众超过万余人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道里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田微说。“零门槛”不仅激发了人们享受文化的热情,更给百姓的文化权益充实了新内涵。如今的道里区,可免费开展多种文体活动的千米中心社区已在全区19个街道办事处实现全覆盖,15分钟文化圈遍布社区,文化资源触手可及;4个乡镇各自都拥有一个综合文化站。10个市级图书馆分馆、98个社区文化场所、31个农村图书屋……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包容了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都是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据统计近三年来道里区累计投入17.1亿元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目前,总投资近3亿元的道里区图书馆等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从“送”到“育”激活基层文化细胞
在道里区,市民不用出远门、不用花钱,每年都能看到百余场公益演出。“送文化下基层,满足了群众的文化要求。但要想让群众常年享有丰富的文化服务,更需要‘种文化’、‘育文化’。”田微对记者说。在提供场地的同时,道里区聘请专业教师深入文化场所、社区指导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在道里区文化宫,73岁的腾惠枝正在为演出反复练习着《我和我的祖国》。“年轻时我就喜欢钢琴,现在区文化宫不仅配备了钢琴,还聘请专业教师免费上钢琴课,以前是当观众,现在我也有机会上台表演了。”腾惠枝高兴地说。据了解,目前,全区共有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265人,各类文化团队145支、2万余人。如今在道里区,惠民不再是硬性指标,百姓生活被烙上了文化印记,一场文艺演出、一场公益电影……每个细节都在谋求百姓文化享受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