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日讯 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661家,规模养殖比重由2007年的34%提高到去年的42%,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奶牛群体单产由2007年的4.8吨提高到2011年的5.2吨,年均提高100公斤……

透过黑龙江省奶业这组数字,不难看出,面对国外乳业的强势进攻,国内市场的低迷消费,龙江奶业正走向转型: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但黑龙江省奶业仍面临着被业界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奶业内忧外患
当前,黑龙江省奶业正面临的形势是: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国外进口奶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国人对国产奶粉消费信心不足。
据省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由于粮食及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成本不断升高;而国际市场奶粉价格却一直处于下跌状态。目前,进口全脂奶粉到岸价格只有25000元/吨左右,而国产全脂奶粉平均生产成本为31000元/吨左右。进口奶粉因而长驱直入。有资料表明,现在洋奶粉已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有5个为外资品牌,而且他们抢占的几乎全是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奶制品安全事件时常发生,导致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下降,国产乳制品销售不畅,乳制品生产企业因此艰难前行。记者从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大多数乳企和奶牛养殖场都在微利经营,少部分已开始亏损。这种影响进而波及到产业链下游的养殖户,使目前奶牛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也处于微利状态。
转型“艰难期”
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德胜谈到,现在,我们的奶业已完全参与国际竞争,对手是发展相当成熟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迫使成长期的我们必须与粗放饲养告别,走标准化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而这条路发达国家走了几十年。我们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型,过程必然曲折而艰难。
不久前,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经过几年的整顿和改造,中国乳业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现在是国产乳制品质量最好时期。同时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奶业高成本、低效益的情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国产奶粉质量好转,但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还需时日,势必要在狭小利润空间徘徊多年。追求短期效益的企业,要么转型,要么退出。而对于那些坚守并且一直为铸造好品质而努力的国内乳企,未来必将享受到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期红利。我们的政府、协会、企业和养殖者应共同努力,开创奶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布局“攻坚战”
王德胜说,奶业转型不会在短期内完成,我们应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应通过成功的转型,使黑龙江省由奶业大省发展成为奶业强省。
要想实现龙江奶业的健康发展,从长远看,需要从创新和转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创新先进养殖技术、奶牛育种等环节,确保乳制品的质量,让国产乳制品重新赢得认可;另一方面应积极转型,引导养殖户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向发展,鼓励乳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出更多的龙头企业。
为促进奶业转型,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了千万吨奶战略发展规划。今后,黑龙江省将优化产业布局,侧重支持优势地区,在杜尔伯特、林甸、富裕、肇东等奶业发展重点县,加强奶业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奶牛规模养殖场改扩建,并对奶牛养殖贷款进行贴息,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加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乳品生产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奶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奶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尤其将大力推广苜蓿养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提高奶牛群体生产水平;建立科学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公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