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哈尔滨市2012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
2013-01-30 15:22:5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30日讯   文化“大篷车”奔驰在乡间小路上,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白衣天使上门义诊送药……2012年,全市“三下乡”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贴近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需求的实际,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突出工作实效,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党和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倾注真情

   贴心服务暖人心

  用真情作牵动,以示范为引领。作为活动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坚持把集中示范活动作为影响和带动“三下乡”经常化的重点来抓,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订单式地为农民群众组织相关物资、活动。

  在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带动下,全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下乡”活动系列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共送图书下乡60多万册,送戏下乡1000余场,送电影下乡3200余场,建农家书屋近300个,文化科技人员下乡近万人次,法律广场、法律大集300余场,近百支医疗队常年在基层进行对口支援,诊治病人近30万人次,为农村青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8030万元。“三下乡”活动贴近农村群众,倾情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爱农、助农、惠农的品牌。

   创新举措

   惠泽农民见实效

  针对当前农村发展的新情况和农民物质文化的新需求,2012年我市创新性开展了“对口帮扶结对子”活动,明确了单位对口帮扶的内容、期限、帮扶目标等,使临时性活动向长期性帮扶拓展。“三下乡”各成员单位,也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注重“送”与“建”结合,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农民自身活力,提高农村自我服务能力。

  市文化局通过建立“文化下乡网络”,开展生动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共演出181场,制定出台《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投入资金346.5万元,建设了231个农家书屋、60家数字书屋。市科技局遴选20名科技专家,分别派驻到10个县(市)及呼兰区的基层单位,在水稻种植、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生猪饲养、畜禽养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形成长期产学研合作机制。市卫生局选派40名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内科、外科等专业的副高职以上优秀医疗专家,在农村开展义诊、专家门诊、疑难病例诊疗等活动,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零距离的优质医疗服务,切实缓解农村“看病难、找专家难”的问题。市司法局建文律师事务所常年为签约帮扶的巴彦县兴隆镇政府提供拆迁、安置、土地赔偿等法律服务,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完善机制

   统筹推进增动力

  我市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已形成“三下乡”组织协调机制,明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文明办、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司法等14个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三下乡”示范活动的主题、内容、方案、群众需求等进行讨论,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统一思路,全力以赴、相互配合完成好示范活动。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和部门特点,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各类对口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畅通的服务桥梁,不断推动“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常在乡。

责任编辑:李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