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1日讯 (记者 魏义松)“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干净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理想生产基地,但近年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呈现持续发生态势,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保证我省继续领跑全国粮食生产,国家应对现代植保体系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来自我省农业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说。

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东北网记者 魏义松 摄
谭志娟介绍说,“现代植保”就是“科学植保、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是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新要求。一是做好植保社会化服务,有效防控病虫害,保证农产品供应安全;二是植保技术的发展方向,要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追求高产量,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农药有越用越多、农田污染呈现越来越重的态势。特别是南方的省份尤为严重。农药的使用,虽然对提高粮食产量和劳动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但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污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也是生态大省,因此,建立现代植保体系意义重大。
谭志娟代表参加分组审议。东北网记者 魏义松 摄
“我们黑龙江省很重视现代植保工作,去年拿出3300万元绿色植保防治经费。对我省粮食生产安全,保护生态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家层面看,谭志娟认为植保体体系的突出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日趋加大的生物灾害风险与农户分散经营方式和对病虫害抗御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自由化生产,造成农药污染,与缺少有效的监管、规范和引导的矛盾。针对当前的问题,植保体系建设不但要提升防御能力,确保灾害风险可控还要规范生产者,确保科学使用农药。
谭志娟建议,分层次建立合理的植保机构,确保能力建设的长期化和体系的有效运行。国家级和省级机构工作重点,应是单一省份或单一地区无法做到的重大的、跨区域迁飞性和流行性的病虫害防控。依托院校和科研单位力量,构建监测核心体系,保障宏观和长远的监测水平和科学指挥能力。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基础,每县投资组建1-2支机动性强的,用得上、拉得出、打得赢的专业化应急防治队伍,负责突发的重大疫情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承担公益性防灾减灾职能。
机构体系必须有现代化的装备做支撑,才能保证对病虫灾害的抗御能力。重点为乡村监测网点配备具有规范调查和实时上报功能的田间调查仪,及测报灯等监测设备。面向省及市、县级重点配备信息自动接收、分析和发布等设备。重点配备可跨区域调动的机动高效应急防控装备,以及高秆喷雾机、水田高效喷药机械等生产急需的高效防控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