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3月中旬,随着铁道部的完美谢幕,中国铁路总公司顺利接棒。4月21日,哈尔滨铁路局实行常态化春季调图。这是铁道部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的首次调图。从此次的调图的情况显示,以公益性著称的绿皮车仍然在活跃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全局89辆绿皮车仍鸣笛奔跑,为黑龙江省居民的生活提供着便利。
就在我国版图的最北方,有一辆从齐齐哈尔至古莲的6245/6250次绿皮车,它是齐古两地间唯一的列车,也是当地人口中的“齐古慢”,它更是当地林区人民心中的“铁路公交”,每天它都准时地到达站台,迎来送往那些在山里等候着的百姓们……
东北网嫩江4月24日讯 题:省内最慢的绿皮车大山里的“铁路公交”
记者 王蕊 吕博 姜海涛
上午10点30分,齐齐哈尔站的站台上分列着从齐齐哈尔前往丹东、加格达奇、古莲的几趟列车。无疑地,由齐齐哈尔开往丹东的列车是这几辆车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颜色鲜亮、车体最新,而在这个时间段里,更多的乘客们登上的却是6245次这趟从齐齐哈尔站开往古莲站的绿皮车。不到20分钟的时间,仅有的3节硬座车厢就被塞的满满的。

这个站站都停的火车,正是山里人的“铁路公交”。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看准了时间,许彦伟拿着票不急不慢地上了车,在硬座车厢找到位置坐下。他是这趟车的“常客”了,每次回老家——孟克山林场都要坐这趟车。10点51分,6245次列车缓缓的驶离了齐齐哈尔站。
“从我记事以来,就一直坐这个车。”放下行李,许彦伟向记者娓娓道来,家里世代都是林场职工,由于孟克山林场人烟稀少,并没有火车站,只设一个乘降所,能让自己走出林子,看到外边世界的只通这一趟火车。

几户人家的乘降所没有其他列车经过,这趟车是他们唯一的出行方式。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列车长吕冬玲解释说,6245次列车沿途经停67个车站和16个乘降所。而所谓的乘降所只是一个停车点,既没有站房,也没有站台,甚至没有站牌,毛家铺、小黑山、前达拉滨、凌云……因为无人售票,这些个站名在网上的列车时刻表中根本查不到,只有6245班组和林区的居民知道在这里该停车了。
6245次列车经过最多的路段就是山区。过去,山区人民的绝大多数生活物资都靠外运,而山高林密,道路难行,运输困难,尤其到了冬天一场大雪,就看不着路面情况了,非常危险。列车开行以后,自然就成了林区百姓的“生活补给线”。

列车窗外,一片白雪间偶尔闪过几户人家。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小到一针一线,大到蔬菜米面,全靠这趟列车源源不断地运进来。那几年,谁家急需求医问药,只要打个招呼,乘务员就会在齐齐哈尔折返站待乘时,义务帮助寻医找药,不图任何回报。”
正是这83个停站点将路网织密,打通了铁路神经末梢。
“现在,有病有灾的想打车去买个药、看看病都不方便,都得坐这趟车去嫩江,有时候十来天就得坐一次,离不开了。”听到吕冬玲的话,坐在一旁安静的老人赵景华打开了话匣子。
老人今年66岁,她是海伦人,后来嫁给丈夫之后才跟到了哈达阳。老人刚嫁过来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因为哈达阳镇人口少,物资不丰富,除了油盐酱醋茶和果蔬,其他东西都买不到,老人感觉就像跟外边隔绝了一样。

只有3节的硬座车厢却挤满了人。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好在有这么趟车能出门,年轻的时候想买个时髦的衣服、头饰,都是坐着这个车去嫩江买。”
不仅赵景华如此,老人说,镇上的其他人也是这样,种地的人到了春季就得坐这个车去买种子、化肥,嘴馋的人想买点好吃的,谁家的小姑娘也想赶个时髦,谁家哪块不牢固需要木条钉一钉,都坐这个车。
“我中午11点的火车去嫩江,20分钟就到嫩江,一下午买完了,晚上5点半就能返回家,还能吃上饭。可方便了。”今天,老人刚从嫩江购物回来,兜子里满满的“收获”,不仅有药,还有平日里要吃到的干豆腐和瓜子,也都是从嫩江买的。

拎着满兜的“好吃的”,老人赵景华乐呵呵地下车了。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就跟坐公交车似的,好像一天之内从城市的这头办了事,再坐车回家一样。”老人说,这个“铁路公交”不仅比客车要快捷方便,票价更像是公交车票价,来回才2元,比客车要省了20元呢,更有经济账可以算。
“车开的虽然慢,但我们几个老姐妹在车上说说笑笑的可开心了。在我心中这就是动车,就是高铁。”17点48分,老人拿着满满一兜的好吃的下车了,在站台上,她跟村里的张大姐碰上了,两人相约明后天再去给大孙子买件漂亮衣服。
看着老人的背影,吕冬玲仍还记得,2009年我国南方下大风雪,全组中有2个车体去支南,剩下的4个车只能走4天、休1天,几天没能出门可吓坏了当地的老百姓。
“她们见着我就说,‘这车可千万别停啊,取消的话,我们以后可咋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