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5日讯 日前,本报连续报道了我市废品站将实现上门回收废品的报道,按计划,年内全市将有550个社区回收站实现上门回收服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项政策真正推行起来却不容易。
“一毛钱”挡住上门回收
记者在道里区工程回收站采访时,“破烂王”王大哥刚回来,“这上门收废品,我真是不愿意干了!”他抱怨道。这次他收了16斤书、几个废纸壳,这笔“订单”来自道里区上游街。老王骑着三轮车一路赶去,累够呛不说,赚的钱并不比“坐家等”多。
在卖废品的市民中,有六成以上是中老年群体,他们恰恰是价格敏感人群。工程回收站闫经理说:“以报纸为例,目前市场价是0.9元/公斤,如果到指定地点上门收废,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都会增加,我们不能做亏本买卖,所以上门回收价可能会降到0.8元/公斤。”可是,这一毛钱的差价,很多市民并不接受。
按照相关部门要求,上门回收价格要与市场价统一,但回收员显然不愿意:“上门一趟的时间,够回收员正常在街上回收四五家了。”
回收站没有常驻人员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几乎所有回收站只有一两个人,其他回收人员属“流动人员”。回收站没有对这些“流动人员”进行统一调配的权力,市民在预订上门收废品时,回收站只能赶在有“流动人员”在回收站时,“求”对方去上门收废,或者“亲自”去收。
此外,很多回收员也很苦恼,“破烂王”王大哥说:“好不容易找到回收地点了,一看是封闭式小区,门口保安不让进或者有门卡,还要给顾客打电话让对方下楼,实在太耽误时间了,我们宁可在大街找生意,也不愿意上门。”
对于这些可能阻碍我市上门收废品的问题,市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还无法对上门回收的价格和正常的市场价格进行统一。不过,再生办已经计划在今年对流动回收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备案、集中培训,将他们派至各回收站点,成为驻站人员,以满足这项服务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