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26日讯 2008年,七台河市开始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5年来,七台河市根据《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懈努力,于2010年7月向住建部进行了申报。2011年9月,住建部组织专家对七台河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综合评审,提出了整改意见。七台河市认真查找不足,积极落实整改。2012年11月,经住建部组织专家重新审查,七台河市在重点整改项目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各项指标已全面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于2013年1月15日,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园林城市”。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生命;“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品质成就了她今天的辉煌。
七台河,这座与园林城市原本不搭边儿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带着连续7年保持省级园林城市的荣光,像愚公移山一样,从2008年开始挑战“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植绿不息,创建不止,经过长达5年的长跑,将她先天的优势与后天的美丽融为一体,在祖国的北方续写了一篇“北国何须慕江南”的传奇。
2013年1月15日,七台河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5月18日,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高层论坛暨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中国人居环境奖授牌仪式上,该市副市长张建伟把“国家园林城市”牌捧了回来。七台河,又增添了一张“国”字号城市名片。
植绿更护绿管理升级
年年栽树不见树,处处造林不成林。这是过去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评说。这几年,七台河的市民明显地感觉到——树木多了,绿色浓了。
2012年5月的一天,一场植绿会战在学府街上演。晨曦微露,百十号植绿大军聚在街中段,约6时许,从大约千里之外的苗地出发,连夜赶往七台河的满载着树苗的大卡车如约而至。这些经过长途跋涉的树苗一到,植树大军们有秩序地卸苗、码苗、分苗,迅速栽植。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最终的结果是,整条街道连见缝插绿都难了。
一位事业单位职工现在上下班不开车也不乘车,就是走。她说,从家里出来到单位,一路上,人行道上是绿树成荫,走在下面晒不着,既凉快又锻炼身体,如果不下雨的话连伞都不用打了。
在七台河,有一句市领导常说的话,那就是“城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这话不假。怎样去管?七台河在这方面真是用足了脑筋。
改革管护方式,实施市场化管理。七台河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园林绿化管理公司和个人通过承包和公开招投标获得园林绿化管养权,将景丰路段、倭肯河景区、中心区10处结点的绿地管护工作推向了市场。
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七台河市制定了《七台河市园林管理局绿化养护管理考评细则》,坚持市场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群众化、数字化的“六化”管理模式,对各公园、广场、街路实施全天候、全覆盖的园林绿化管理,严格考核,排出名次,媒体公示,提高了绿化养护和管理水平。
注重管护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七台河市对公共空间实施全天候、无死角保洁,使公园、广场清洁作业更加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绿化带内铺设人行甬路,有效地减少了人为践踏。在公园、广场设立了便民服务箱、温馨提示板及安全警示牌。
发动全社会力量,实施群众化管理。七台河市通过公益广告、网络等载体,加强市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氛围。聘请离退休老干部、热心市民担任园林绿化义务监督员、协管员,参与公园广场和街路管理,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不良现象和破坏行为及时曝光。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管理。七台河市建立了资料管理系统,实行园林绿化基本情况数字化管理,建立了园林网站,公开信息,设置了民意电话,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严格执行“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加强对新建、改扩建项目绿化指标和设计方案的审核把关、工程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通过高压清洗车、高空作业车、清雪铲车、水车、草坪机、吹雪机、清扫机等新型园林机械设备的购入,提高了园林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强了园林绿化管理管护效果。
七台河市从城市长远发展出发,把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先后编制了《滨水景观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区规划上为绿化留足空间,实现了建设规划与绿地规划同步。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制,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施工,做到了执行规划不打折、不走样,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出入口绿化为窗口,以居住区和村屯周边绿化为基础,以滨水景区绿化为亮点,以单位门前绿化为缀饰,以道路绿化景观带为连接,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体系,打造了“绿岛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景观。
2008年以来,七台河市相继实施了“74151”绿化工程、“一整三化”、“十项整治”等一系列增绿添绿活动。目前,七台河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239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9%、绿地率达38.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5平方米。
设计精益求精精品倍出
2010年的全省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2012年的全省建设工作现场会,让七台河大放异彩。
在仙洞山公园,广场上的喷泉伴着音乐的节奏跳动着,欧式长廊里坐满了前来游玩的市民。大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广利被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和景观吸引住了。他说,仙洞山公园依山就势,显山露水,无论是植物的栽植,还是景观的布局都很有品位。
第一次来七台河的宾客被七台河的夜景“震撼”了,不仅街灯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而且临街楼体的亮化也是造型各异、动感十足,街灯与楼体亮化相映成趣,市区亮化与山体亮化遥相呼应,整个城市的夜景美轮美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退休职工姚晓梅的母亲今年75岁了,自从城市实现亮化以来,她最高兴的事儿就是让外孙女婿开着车,带上重外孙,四世同堂观夜景,一到这时,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一家人其乐融融。让人惊讶的是,在北国小城竟然能欣赏到江南美景。
在万宝湖滨水景区荷花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中的美景在这里真实地呈现。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副县长邱洪刚说:“真是赏心悦目啊!七台河市的园林绿化很有风范,无论是公园小区还是山上,都体现了绿、静、美。”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进程中,七台河市可谓是时时处处精心构建绿色景观。
通过建设城市公园和广场,体现了政府投资的大气魄。七台河坚持把公园和广场建设作为“重头戏”,依托城区“三山两湖一条河”的独特自然景观,突出显山露水、依山就势、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桃山公园、仙洞山风景区、万宝公园、人民公园、湖滨广场、矿工广场、等大型公园和广场项目。打造出了桃山看桃花、仙洞山看杏花、万宝山看樱花、清园和万宝湖看荷花的特色景观。通过建设滨水和结点景观,体现了规划设计的高品位。依托市区桃山湖、万宝湖、倭肯河、新老七台河等丰富的水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打造滨水景观带。按照生态优先、景观并重的原则,修建了汉白玉石桥、假山等景观,栽植了荷花,建成了占地5.4万平方米的清园;建设了万宝湖滨水景区,改变了过去坝下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脏乱差环境。建成了赏杏园、松涛园等近70处结点景观,并设置多处主题雕塑,增加了城市亮点。
通过营造庭院社区花园景观,体现了建设管理的高标准。开展了以“绿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等活动为载体的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绿化达标活动,营造了绿化、洁净、优美、安静的工作生活环境。严格执行绿线制度,坚持绿地标准,确保绿化配套用地,做到开发一区,绿化一片,建成了一批宜居住宅小区。
通过治理垃圾山、矸石山和裸露山体,体现了还绿于民的大力度。针对过去城乡结合部垃圾成山、矸石山常年自燃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矿区采石造成山体裸露等问题,把“三山”绿化和治理作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点,修复生态环境,提升绿化品位。投入150万元,将占地1.2万平方米的垃圾山治理成美丽的植物园“松涛园”;制定了《煤矸石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实行“谁排矸、谁治理”的管理体制,对搬迁矸石山腾出的土地进行绿化,恢复受损土地,改善和修复了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构建道路绿化骨架条带,体现了绿化格局的厚度。坚持“修一条大道、建一个绿色长廊、成一处特色景观”的原则,以完善提高市级道路、改造升级区级道路、普及巷道绿化为内容,发挥街路绿化的骨架作用,打造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季相变换明显的道路绿化新格局。建设了石油大道、七桦公路、七密公路、学府街等一批绿化景观带,形成了依勃路两侧16行、七密路两侧18行、新金路两侧26行的宽林带、大骨架绿色长廓。并在南北出口建设景观绿地,使主干道与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相协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占报评价说,七台河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思想解放,运作超前,绿化工作思路清、措施硬、机制新、管理实、效果好,特别是实施的公园广场主体、滨水生态自然、道路骨架条带、结点憩园艺术、家庭社区花园、裸露山体恢复、盆花置景点缀、腾空土地造绿“八大景观工程”独具匠心、风格独特,走出了一条煤炭资源型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跨越发展之路。
创建求创新填补8项空白
盛夏的七台河市人民公园,傍晚时分,凉风袭来,游人如织,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大好去处。这是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商业利益让位民生的大手笔。
人民公园位于市中心区黄金地段,就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而言,如果搞房地产开发,可以带来2亿多元的商业利益。2009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生为重,放弃了这块诱人的“蛋糕”,投入71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面积903万平方米的公园,取名为人民公园。人民公园,顾名思义,以人民为主、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在公园对面开影楼的赵强说:“人民公园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休闲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我家影楼的商业价值。”而在公园附近居住多年、今年68岁的张大爷高兴地说,从家出门就能逛公园了,市领导真是为老百姓着想啊!
虽然,七台河市的基础条件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存在差距较大,创建工作困难多、任务重,但他们敢于和善于针对不同的难题采取相应的破解对策,以超常的胆识和气魄,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公路绿化征地难是创建中的一大难题。七台河市创造性地采取“反租倒包”的方法,政府按市场价租包农民土地,让利于民,补贴树苗款和造林人工费,每轮期限14年,林权及树木长到采伐更新年限后收益权归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既保证了树木成活率,又解决了绿化用地这一难题。
多元投入,建设资金难题。七台河市通过各级财政逐年增加投入、机关事业单位按人头投入、各类企业按规模投入、全民义务植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他们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投入为支撑,以引资建设为重点,以对上争取为手段,形成了多元化投入、多元化建设的投资体系。2008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近14亿元。近年来,该市基础设施(包括园林绿化)建设投资,平均每年约4亿元,随着区级财力的壮大,各区政府都有实力投资用于本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减少了市政府投资压力。企业投资休闲广场、供热管网扩建、燃气工程等城市设施建设和改造大幅度增加。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由民营企业投资实施了桃山湖坝下、倭肯河治理和清园景观工程,仅2010年就投资7000多万元。对上争取大大补充了资金不足。多渠道的资金投入确保了资金投入稳定充足,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引领园林绿化发展方向。采取防治病虫害新举措,引进赤眼蜂防治卡和频振式杀虫灯,将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防治虫害,有效保护生态平衡。他们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入手,通过采用乡土树种,实施垂直绿化的立体绿化,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应用微喷及滴灌等节水设施,使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园林小品,设置节能灯等方式,集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建设节约型绿地。坚持以本地植物为主,适时、适地、适当引进域外植物,驯化改良丰富本地植物品种和数量,陆续引进百花楸、紫叶风箱果、紫叶水腊等2万余株,引进7个色系20多个品种的牡丹1000余墩,成活率达96%以上。园林科研基地规模扩大,形成了金叶榆、紫叶稠李、紫叶风箱果、牡丹、千屈菜等12个引种驯化区;加强了引种驯化实验管理,建立健全了植物管理日志,提高了引种驯化苗木实际应用成活率;利用乡土树种和引种驯化的植物品种,合理配置乔灌木和低矮地被植物,打造大植物群落,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目前,金山绣线菊、金叶榆、黄冠柳、绒毛白蜡等品种在该市得到了推广、应用及繁殖,植物层次度大幅度增加,园林植物季相景观进一步丰富,植物抗逆性得到增强。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牵头单位市园林局,协调全市40多个部门,共攻克了十大创园难关,填补了城市蓝线规划、园林科研、生物防治等八项空白,完成了国家规定的8大类64项指标。2011年,受省住建厅委托,七台河市与佳木斯市、海林市共同承建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黑龙江展园(龙园),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龙园”得到了重庆园博会组委会的高度评价,七台河市荣获“城市组织奖”,市园林局荣获“特优建设奖”和“先进集体”称号。
站在“国家园林城市”的平台上,七台河市下步目标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朝生态园林城市迈进,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正感受到“幸福之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