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政府买公共服务”制度成为样本
2013-08-09 10:46:2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佳木斯长安路东段机械化清扫现场。居磊 程瑶 摄

  黑龙江日报8月9日讯 7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会议明确,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是惠及人民群众、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重大措施,又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有效需求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在我省,佳木斯市早在2011年1月就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克服人、财、物等重重阻碍的改革创新在环卫领域全面推开,为环卫市场化运作创立了样本。

  从“脏乱差”到“洁净雅”

  7月30日凌晨4时30分,喷涂有“玉禾田”字样的大型清扫机械车出现在佳木斯市长安路上,环卫工人推着推车、拿着扫帚紧随其后,开始了当日对这一路段的第一次全面清扫。6时不到,佳木斯玉禾田环境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禾田公司”)总经理樊凤君来到刚刚完成清扫的这一路段,手执对讲机,开始了每日风雨无阻的“溜片”检查。6时57分,一只随风飘摇的白色塑料袋“空降”在了长安路电机厂对面的慢车道上,路过此处的玉禾田公司执法大队东区检查组的三名巡视检查人员看到后,立刻用对讲机呼叫清扫大队负责该片区的“片长”吴淑贤,没出5分钟,环卫工及时赶到,清走了垃圾。7时过后,路面上的行人、车辆多了起来,街边的商铺也陆续开门营业,城市里的人们踏上干净整洁的马路,开始了崭新的一天。随后,每隔20分钟,环卫工人就会对这个路段巡视一圈,洒水车还会进行两次洒水降尘。15时30分前,清扫机械车又完成了该路段的第二次清扫作业。

  从2011年1月起,这样的街道保洁过程每天都会在佳木斯市的28条主要街道重复上演。细心的佳木斯市民也渐渐发现,马路上开始出现了高科技清扫机械车,环卫工人的橘色马甲后面多了三个字“玉禾田”,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街道在一天天“变脸”。“原来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满天飞,环境脏乱差。你看看现在,路面露本色了,鞋底灰少了,外地亲戚都称赞咱这儿是‘小城不大,风景如画’,我们脸上也有光啊!”在佳木斯生活了一辈子的张福彦大爷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


 

  “三个不变”破冰

  曾经,佳木斯街面环境脏乱一直是老大难。佳木斯环卫办主任齐凤国告诉记者,2000年以来,佳木斯市对环卫事业做了许多次改革探索。但无论体制上如何变化,“管干不分,钱找不够,活干不好”的困窘局面始终无法彻底改变。为此,2010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公开招标形式,引民营资本进入佳木斯环卫市场,变“政府花钱养人干事”为“政府花钱买服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在我省甚至全国都没有整个城市的环卫工作全部市场化的先例,要创新,就得有勇气。“因为在深圳、昆明等城市的实际状况和运行模式与佳木斯的现状比较适合,所以深圳玉禾田公司战胜江苏悦达公司成为政府的主要洽谈对象。”全程经历改革的齐凤国至今仍对当初的事感慨不已,“玉禾田公司和环卫集团当时做出了‘三个不变’的承诺——事业身份不变、福利待遇不变、工资不变。佳木斯市政府把带有事业身份那部分职工的工资给出定额,拨发到公司,根据绩效发放到每个人手里。既保证了原有待遇,又通过绩效工资方式提高了职工收入,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最后,通过退休、退职、退养等过渡方式,100多名事业身份职工成为玉禾田公司的新成员,环卫集团原有作业机械设备和部分办公设施等国有资产经评估部门公开评估后,全部由玉禾田公司有偿接收。政府的魄力加上玉禾田公司的诚意,让整个改制过程无一起上访发生。

  2010年11月23日,佳木斯市政府与深圳玉禾田公司正式签署了《佳木斯市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营协议》。2011年1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人民币,经营期限10年的佳木斯玉禾田环境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佳木斯环卫由政府制定作业标准,按作业单价计费,经过考核后,按实际作业量和作业质量支付费用的“市场化时代”也正式拉开序幕。

  “一把扫帚管到底”

  从2011年1月1日起,玉禾田公司全面承担起了佳木斯28条主要道路的机械化清扫,城市每天800吨生活垃圾的清运,543座公厕粪便的清掏与管理等作业内容。

  “路面干净了,空气清新了,垃圾不再满天飞了。”樊凤君告诉记者,玉禾田公司能让城市环境“变脸”,全靠机械化、精细化管理和全员上阵三大法宝。

  2011年,玉禾田公司进入佳木斯市场3个月就投资1500万元购置机械清扫车辆10台,环卫洒水车5台,执法检查车辆2台,各种作业工具车550台套,使佳木斯市环卫作业机械化能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公司又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更新垃圾清运设备。2013年始至今已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购买新型洗扫车和20台三轮电动快速保洁车。“大量机械化投入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提升了环卫作业质量,却肯定会影响企业的收益。但我们更看重佳木斯样本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樊凤君说。

  路面保洁作业看似简单,想长久保持却不容易。玉禾田进入后,打破了原市区四个城区划区作业的传统模式,而是实行机械清扫以路为作业区,人工保洁以片为责任区,“一把扫帚管到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每个路段都有明确责任人,实行20分钟巡回保洁制,也就是说,路面出现的垃圾必须20分钟内被清走。

  在玉禾田公司,包括樊凤君在内的每个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个“责任区”,一旦发现保洁不到位的地方,人手一部的对讲机就会立刻发挥作用。但这只是环卫工作多级监督中的一级。

  樊凤君风趣的告诉记者:“我们有市区环卫办‘五个婆婆’和城管执法、财政、新闻媒体‘三个监工’,他们都在监督我们的工作,随时可以提意见。内部也有从公司、班组到个人的检查考核体系,全员上阵,层层问责,奖惩分明。正是这些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才保证我们把佳木斯的环卫工作做得更好。”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