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一马当先看穆棱——之改革创新篇
2013-12-10 14:21:1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张树永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冬日里走进穆棱市保安新村,下城子镇书记许立香指着棚室里结满藤蔓的西红柿、黄瓜快言快语:“这是纯有机食品,摘下来直接就能吃,元旦前后上市能卖个好价钱。再告诉你个新闻,在我们这拍的《保安村的幸福味道》明年初就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

  “保安新村”模式被牡丹江市树立为城乡统筹发展典范,去年获得了创新突破奖,这也是穆棱市锐意进行改革创新的缩影。

  “大城大村”:释放城镇化发展红利

  与牡丹江其他县市相比,穆棱市城镇化水平低、村屯零散、基础薄弱、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穆棱市却通过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先行先试,成为城镇化的领跑者。

  大城(镇)大村(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即实施城镇组团发展,推进下城子、马桥河、兴源三镇东移,建设一区三城,实现“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目前,穆棱市3个重点镇和15个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牡丹江市“18镇、100区”新型城镇体系。“‘大城大村’战略旨在推进偏远村屯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从而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穆棱市城乡统筹办公室主任马越告诉记者。

  如何让农民从“要我进城”变成“我要进城”?穆棱市充分释放城镇化发展红利,他们出台了“一放宽、五保留、六保障”政策,赋予转户农民“城乡兼有”双重身份,保障其所有的农村权益不变,去年全市实现“农转非”1.26万人,今年可实现“农转居”1.2万人,两年间使城镇化率提高了8.3个百分点。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用?保安新村给全市“打样”:他们引进投资建起千栋高标准蔬菜大棚,采取股份形式交给农民经营;统一建设农民住宅楼和社会服务中心,并为农民配建了农机具存放场、小菜园和养殖小区;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将农民承包田或流转或入股分红实现集约经营;他们还建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园,开发了狩猎场、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让农民能够“上班不离村、离土不离乡”。

  “扩权强镇”:让基层有钱干事有权管事

  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大手笔搞城镇建设、为农民棚室生产进行补贴……穆棱市下城子镇党委书记许立香说:“兜里有钱好干事,这不,‘扩权强镇’政策出台后,几年来仅晒烟税一项就给下城子镇财政增加400多万元。”

  在县级乡镇区域内,乡镇是承接地方党组织和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然而,过去乡(镇)村两级组织却处于“发展无动力、服务无实力、管理无权力”的处境,为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活力和激情,穆棱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扩权强镇改革,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积极放活。他们规定,在全市各乡镇实行独立的一级财政管理体制,乡镇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税源(上划除外)以及招商引资项目本地落户的税金全部划归乡镇。政策的“一招鲜”使乡镇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去年穆棱市8个乡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超千万元乡镇达到5个。

  在行政管理权限上他们大胆放权,将原乡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分别更名为农业管理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社会事业管理服务中心,恢复成立了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畜牧站、农机站5个涉农事业站,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副科级建制的统计站。实现了服务、管理、发展职能的有机统一。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有些事说话根本不管用,现在权力下放了,咱执法腰杆子也硬起来。”

  “两站一代”:躬身践行“接地气连民心”

  到穆棱采访,在“好家木业”,企业一位叫卞敬儒的出来介绍情况,侃侃而谈对企业方方面面熟得很;而在东北山货交易大市场内,一位叫梁栋的被称为那里的大能人,为市场引来了许多业户。其实这两位并不是企业自身员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市委下派的包企干部。

  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锤炼干部工作作风,从2012年3月,穆棱市委将468名农村群众服务站和企业服务站工作队员送到了全市126个行政村和90户重点企业(工作队员从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中产生);当年5月,他们又向126个行政村派驻了“第一书记”(由市级四个班子成员、各市直、中省直部门“一把手”挂任)。穆棱市将两站队员角色定位为当好“五大员”:上情下达的“宣传员”,下情上达的“信息员”,解压维稳的“服务员”;村级“两委”和企业老总的“助理员”,基层党建的“指导员”。

  “为了让包扶单位和工作队员进得去、蹲得住,我们建立了‘一包到底’的长效包扶机制,实行了‘三位一体’的协同管理机制,坚持进站提醒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每个月通过党务公开网公示各站工作进度,年末累计计分,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评优和奖惩相挂钩。”穆棱市“两站一代”办公室主任李春艳介绍说。

  入农户、上地头、进车间……“两站一代”活动开展以来,工作队员腿越来越勤,心越来越热,脸晒得越来越黑,和老百姓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企业和农民纷纷树起大拇指:“这样的包扶干部我们欢迎!”据统计,建站以来,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1664件,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2109万元,为68家企业领办了审批手续,全市去年群众信访是近10年来信访数量最少的一年。

  成立市委社会管理工作局,对原有督查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成立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建立城乡资产流转交易市场,将公共资源和个人资产至于阳光交易之下……穆棱市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创新之举,源于他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勇气,源于他们舍得简政放权的胸怀,也源于他们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升华。

  于林波张树永本报记者孙昊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