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城市扩张不是造就"巨无霸"
2013-12-15 13:17:2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光胜 王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5日讯 人们从平房搬到高楼里,旷野荒地里竖起工厂……这串城市扩张与发展的足迹,地球人很熟悉。

  然而,人们也发现,交通越来越便捷后,彼此却越来越远;城市越来越大,生产生活的圈子却越来越窄……

  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其实涉及一个问题:城市,是为人而建,还是人为城市所困?

  昨天,“哈尔滨市促进新区与工业园区科学发展研讨会”邀请北京市名城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规划协会副会长等10位业内资深规划专家,共同研讨哈尔滨城市该如何扩张?新区该怎样发展?

  无边界的“大哈尔滨”思维

  跳出固守的“楚河汉界”,一手打造全球寒地特色“微信圈”,一手整合周边城市发展正能量——未来的哈尔滨应是寒地城市的时尚中心

  把“寒地”作为主打特色

  北京新都市整体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成仁说,哈尔滨其实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可以依据自身特点与俄罗斯、北欧,北美等国家展开寒地城市圈合作。

  他解释说,这个寒地城市圈实际就是资源,哈尔滨也要建立自己的寒地特色“微信圈”,这样也就开拓了国际视野,可以跟北欧北美所有的寒地城市进行经济、文化的合作。工业园区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的特色产业群。

  整合周边正能量“为我所用”

  台北101大厦商场规划主规划师夏子康建议,哈尔滨属于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其发展主要应当考虑如何凸显区域性的竞争能力以及整合周边城市发展的能量,哪个产业是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就应当优先开发。就目前来看,哈尔滨有很多历史文化软实力没有开发出来,哈尔滨有机会成为北方或者是寒地城市的一个时尚中心。

  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向外“搬家”

  随着城区的壮大,治堵、治霾成为很多城市的共同课题。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修春亮建议,城市除了修高架桥、完善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以及在中心区收拥堵费、限制小汽车等管理方式外,还应实施一些疏解手段。

  “可以把太吸引人、吸引生产、吸引就业的功能设施适当向外疏解一下”,他举例,目前中心城区有不少批发市场,汇集的人流和车流非常多,因此中心城区的批发功能,应设法疏解出去,以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的城区品质。

  新城区如何实现“高大上”?

  人等配套,配套等人,大家都在等……很多新城区与园区都因此而人气不足。加快新城区“高大上”步伐必须量体裁衣多点拉动

  新区未必都需“产城融合”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陆彤认为,解决人气问题,要走产城融合、多点拉动、综合配套的路子。比如哈西地区由单一的火车站项目,加上万达、红博西城广场解决了就业问题,配套完善后人气也会逐渐提升。他说,新区的发展不妨化繁为简,引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再加上教育、康体、医疗,就会把人气聚集起来。

  “在新区发展的初期,一定要先考虑商业配套和教育,很多人买了房子不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教育配套”,陆彤说,有些新区,要强化产城融合,有的新区实际是可以弱化——凡是离主城区很近的新城区比如群力,只需要关注它的综合配套;离城区比较远的新区,像利民开发区、哈南工业新城等,就必须要实现产业配套,如果不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不起来。

  申请自贸区拉动哈尔滨

  今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推出了沿边开发开放政策。随后在上海设立了自贸区。受此启发,国内已有10余个省市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设立自贸区。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师武军建议,哈尔滨从战略空间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自身的沿边区位优势做起。“作为欧亚大陆桥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世界级的寒带城市典型代表,哈尔滨或者黑龙江也可申请建一个自贸区。”由此,对于哈尔滨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拉动作用将不言而喻。

  他指出,城市对外联系需要依靠铁路和机场。发展自贸区可带动哈东商贸物流区和机场的临空经济区。这些地区也由此顺利成为重要的战略地区。(下转第二版)

  新老城区应“主副相依”

  把“综合”作为城市中心区关键词,而新区则应分担部分重要城市功能成为“副中心”。这样,既可避免中心城区成为“堵城”,又可防止新城区成为“卧城”

  新区要“反磁力”主城区

  上海浦东新区分担着上海市的金融和高科技功能,天津的滨海新区则分担了天津市的国际物流、高科技和中心商务商业功能。就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家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陈锋指出,城市新区应该分担中心城区的部分重要城市功能,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因此,哈尔滨在新区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明确每个新区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地位,集中相关要素着重建设和打造这些功能。同时也要注重居住、就业、交通、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等这些功能的平衡协调发展。

  他指出,只有新区按相对独立的完整城市功能建设,才能形成抵御中心城区磁力的反磁力能力。否则,新区就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卧城”——长期没有人气、长期形不成城市环境,更难以起到分散与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

  主城区综合功能要加强

  夏子康说,哈尔滨作为中心城市,应该在主城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包括综合的服务能力、交通运输能力,还有经营和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等等。而在一般的市镇,如呼兰和阿城,应该突出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以及环境美化和优化。应当平衡与整合两者的关系,减缓建设用地量的释放,避免两者均各自过大发展。因为中心城市过大将产生严重的都市与环保问题,新型城镇发展与规划规模过大,将冲击城乡平衡,产生环境破坏与房产泡沫等相关一系列问题。

  城区扩张“新理念”

  国内诸多城市一环套一环的“摊大饼”扩城模式已是前车之鉴。哈尔滨要避免大城市病,关键是保持各新区组团化的雏形,防止无限扩张而连在一起

  防新区粘连成“巨无霸”

  修春亮认为,目前哈尔滨有江北、东部及南部等多个组团,组团发展的大体格局已形成。而且,组团之间有绿地、水系等相隔。“和国内同体量城市相比,哈尔滨组团间的空间格局比较合理。”

  “但值得关注的是,多年来国内诸多城市一环套一环的扩城模式,导致了诸如交通拥堵、雾霾频现等等大城市病愈发凸显”,修春亮说,目前哈尔滨各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要保持住组团化的雏形,防止组团的各新区无限扩张进而连在一起,最后“摊大饼”形成一个“巨无霸”。

  他认为,目前哈尔滨中心城区规模、密度较大,并且向东连哈东,往西边也与哈西、群力连在一起,今后中心城区可能发展到三四百平方公里,可能会成为“巨无霸”。这时候,应该避免哈南新城与主城区形成粘连——哈南城区与四环之间距离应加以适当控制。

  新区应适当预留居住用地

  多年为北京新城区发展作规划的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邱跃,以亦庄新城为例:经过20年开发,目前北京市亦庄新区每平方公里每年可创造20亿元的GDP,成为一个庞大的生产中心。但问题是,目前这个新区“有城无市”——40万平方公里城区有25万人工作,居住人口不足7万。

  “这时人们才发现,当初的规划中,居住用地面积仅占不足15%——比例太小。很多人无房可住,只好来回跑通勤,潮汐式人流由此导致通向这里的3条主干路堵得一塌糊涂。目前这里通了轻轨,可运量仍十分有限。”

  “新城区的发展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居住面积”,邱跃认为,哈尔滨利民开发区现有26%的居住用地、松北区30%左右的居住用地,都是可以支撑城市未来的发展。而哈南地区,因为工业用地较多,未来也应该预留适当的居住用地。

  城乡融合:把小城镇纳入新区产业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陈峰去青岛发现,海尔集团的很多配件由周边村镇生产——这种产业关联的方式不仅把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小城镇联系起来了,也客观上推动周边村庄慢慢实现了城市化。

  陈峰指出,哈尔滨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协调城乡发展,就要注重与周边小城镇的结合,增强新区在属地的根植性和内生性——具体可依托当地原有的小城镇,把小城镇纳入到中心城市的产业链当中来。

  “哈尔滨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和周边乡村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陈锋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挥大单位、大项目对新区建设的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