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4日讯 2013年,是我省粮食生产极不平凡的一年。
正如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的,“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今年全省备春耕生产遇到的困难和压力是近年最大的。”——由于去秋在严重湿涝条件下抢收快收,造成部分田间道路和水田基础设施破损,全省有6000多万亩玉米茬没有完成秋整地,春耕整地压力陡增;春耕期全省7000多万亩农田受涝,低温湿涝给适期播种带来严峻考验。
不仅如此,进入8月份,受降水偏多和主要江河水位上涨影响,局部农田又出现涝情,粮食生产受到直接威胁。
然而,这一切一切的担忧和困难,都伴随时间的脚步被飘香的稻海和金色的农田所驱散,取而代之的是大灾之年再夺丰收的喜悦:粮食总产达1290亿斤以上,实现“十连增”佳绩。
从大灾到大收,是什么让2013年的粮食生产步步化危为机,成就了极不平凡的辉煌?
A
牢记稳粮之责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发展
2012年是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极其辉煌的一年,全省粮食总产、商品量、年调出量、人均产量四项指标全国第一,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民生有大改善。在这个高起点上如何取得新的成绩,已为2013年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抬高了门槛,况且又面临如此严峻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形势?
在考验面前,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稳粮之责,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打造国家可靠大粮仓”为目标,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气魄,立足抗灾夺丰收,全面规划总体布局,深入组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形成合力狠抓推进。
年初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考察黑龙江时,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指示,要“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闯出一条路子,给全国做示范……”;深入落实汪洋副总理视察黑龙江春耕生产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确保播种面积不减少、确保播种标准质量不降低、确保各种农作物全部播在丰产期”的目标不动摇,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发展。为确保各种农作物全部播在丰产期,省委省政府要求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一切工作给春播生产让路。”省委书记王宪魁、省长陆昊多次深入到各市地和农垦调研指导粮食生产,并先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等专题会议部署推进;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组织专家会商,并召开涉农部门协调会议,科学研判形势,研究推进措施。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深入到种植面积大、灾情重、困难多的县市进行实地督导,及时作出安排部署。全省加大粮食生产资金投入力度,仅春耕期间生产投入就突破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以上。各市(地)也都把粮食生产摆上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全力组织推进,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农业、水利、财政、发改、供销、气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合作抓粮食生产的整体合力。
B
外扩内挖并举科技撬动增产支点
增加粮食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依据农业专家的科学会商,我省坚持扩大增量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确立了调整种植结构、强化基础支撑、提升生产标准、依靠科技增产的思路,在松花江沿岸和东部三江平原,加大旱改水力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在第四、第五积温区种植德美亚1、2号等高产早熟玉米,用高产玉米置换低产大豆,实现了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面积和高产优质粮食作物面积“三增加”;并加大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1413万亩,比上年增加530万亩;全省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544万亩。
牢牢抓住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强化标准提升,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全省以高产创建为总抓手,大力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1.75亿亩。在20个县(市、区)开展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落实面积1000万亩;在47个县(市、区)开展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落实面积2500万亩。全省新建一批水稻标准化育秧大棚和157个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使水稻智能化催芽和大棚化育秧比例分别达到67.4%和70.7%,有力提高了水稻育秧质量和壮秧比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种子全部做到包衣处理;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7.1万台,联合收割机2万台,其中谷物收获机1.5万台,玉米收获机5000台,新增水稻插秧机1.7万台。全省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2.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机收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由上年的54.7%提高到65%。
C
“三大战役”接连出击化危为机步步为赢
春播抗涝夺全苗、夏管提质促升级、抗洪除涝保成果——回顾今年粮食生产,三大“战役攻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谱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抗灾夺丰收之曲。
特殊的气象条件,使春耕期十年九旱的我省竟遭遇严重春涝,最多时7000多万亩农田受涝;眼看农时已到,大地还一片冰封,春耕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困难当前,“春播抗涝夺全苗”战役的号角吹响——春耕前,我省各地对积雪较厚的6000多万亩地块进行机械耙耢,活雪促融;对1000多万亩明水地块进行挖沟顺水,除涝散墒。在水田生产上,利用水稻育苗设施,创新了水稻育苗沟渗水、湿做床、铺薄沙和“三膜”覆盖等技术模式,克服了土壤湿涝无法育苗的困难,保证了水稻及时育苗和秧苗质量;大力推广湿涝本田原茬打浆和机械快速插秧技术,加快了水稻插秧进度,确保了水稻全部插在丰产期。在旱田生产上,坚持因地制宜,采取标准化播种、原垄卡种、免耕播种、催小芽播种、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多种措施,提高了旱田播种标准,保证了大面积播期不延后,争抢了农时,赢得了积温,确保了一播全苗。由于土壤墒情好、播后气温回升快,苗全、苗齐、苗壮,农作物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入夏,虫灾发生,持续低温多雨天气又让部分地区出现作物生育期延迟现象。于是,“夏管提质促升级”战役攻关应运而生。全省发挥440个乡村监测网点作用,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省本级共投入重大病虫害防控资金3800万元,支持1.5万个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玉米螟绿色统一防控3200万亩(次),统防稻瘟病9000多万亩(次)。防治关键期的有效把握,专业队伍的精准作业,完美上演了“虫口夺粮”的精彩。
与此同时,借助农业部出台的东北秋粮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政策东风,我省迅速指导农民对受灾地块和生育进程拖后地块,喷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作物生育进程。全省通过飞机航化作业、高秆喷雾机立体作业,对9968万亩(次)农作物喷施了磷酸二氢钾、彩特美细胞酶等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了作物生育进程,确保了作物安全成熟。
进入8月份,受连续降雨和省内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等主要江河水位上涨影响,局地发生洪涝灾害。危机面前,“抗洪除涝保成果”战役将“坚持粮食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松懈,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决心与气度向世人昭示——全省累计出动人力494.2万人(次),设立临时泵站10302个,架设抽水泵40余万台,挖排水沟2939公里、积水坑83.3万个,全力抢排田间积水,把内涝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打造国家可靠大粮仓
农业专家畅谈粮食“十连增”
粮安天下,粮树龙江。
十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通过上下一心的戮力奋斗,我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了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的稳固地位。
“十连增”——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粮食总产连年增长,即便是广袤的黑土地,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属于奇迹。在“十连增”背后,究竟蕴涵怎样的努力、怎样的战果,带着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记者在我省粮食生产大灾之年实现大丰收之际,走进农业部门,走近专家学者,倾听他们的答案——
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近十年是我省粮食生产发展最迅猛的十年,受中央出台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鼓舞,全省农民种粮积极性始终高涨,各地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并呈现出结构优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的显著特点。今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21413万亩,与十年前相比增加9241万亩。10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先后跨越7个百亿斤台阶,2009年超过山东、2011年超过河南,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至今已经连续三年高居全国产粮榜首,实现了产量翻一番以上。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国家统计局认定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小于实际种植面积,因此我省粮食实际产量要远高于国家认定产量。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张立杰:水利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全省紧紧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了东部三江平原14个大型灌区、西部松嫩平原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19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灌溉水源工程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建成了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为粮食持续增产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强化基础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国家节水增粮行动”、“水稻北扩”和松花江沿岸水田发展,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水田控制灌溉,全省农田灌溉面积达8137万亩,其中,水田5837万亩,旱田2300万亩,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
省农委农机管理局局长郑联邦: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我省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非常适合大农机作业。为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高农业种、管、收机械化率,改善土壤耕作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近年来,我省以发展大中型农机为牵动,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重点装备大马力拖拉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推进大农机装备由旱田向水田拓展,机械化生产环节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拖拉机保有量79.4万台,到2013年增加到152.6万台;特别是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由2003年的1.3万台增加到目前的5.5万台。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农机合作社发展到817个。全省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由2003年的77.9%提高到2013年的92.7%。全省深松整地面积由2003年的1803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6049万亩。据测算,仅深松整地就可增产粮食15%左右。
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芦玉双: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集成组装了五大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今年达到1.75亿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八成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5%,实现了向良种良法要产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特别是2008年以来,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各地加快建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大棚和智能化催芽车间,这是继水稻旱育稀植之后的“第二次重大革命”,为早育苗、育壮苗、早插秧、夺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与小棚育苗相比,大棚可提前10天左右育苗,争抢积温150℃左右,提前成熟3~5天,能够有效避免倒春寒和早霜危害,同时大棚育苗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多,平均亩可增产稻谷15%以上。目前,全省水稻大棚和智能催芽车间总数分别达到82万栋和823个,水稻智能化催芽和大棚化育秧比例分别达到67.4%和70.7%。
省种子管理局局长由天赋:农业要发展,种业要先行,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非常突出。十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培育并推广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及马铃薯品种798个,大豆、水稻及马铃薯育种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一大批新品种的审定推广,使我省实现了玉米品种由“稀植大穗型”向“收敛耐密型”的重大转变;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10年前提高2个百分点,脂肪含量达到23.04%;水稻品种在品质及抗逆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品质水平与日本A级品种接近。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分别比10年前提高5个和6个百分点。
省植保植检站站长陈继光:俗话说,“减损即是增产”。近年来,我省在现代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在53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植保工程项目,基本建设完成了县以上监测防控体系。从2012年起,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绿色植保工程,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稻瘟病生理小种监测中心,在水田区建立了440个村级测报网点,解决了村级无监测网点的问题。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配备了2800多台高秆喷雾机,提高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控能力,特别是在最近两年二、三代黏虫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全省采取补贴形式更换了5万套标准化喷头,改善了喷药机械落后局面,使农药利用率大幅提升,仅此一项每年减少施药量2000多吨,提高药效20%以上。全省组建了1.5万个专业防控队,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群防群控,全省每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000万亩左右,病虫害防控面积达到4亿亩(次),每年“虫口夺粮”挽回粮食损失百亿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