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8日讯 元旦前夕,一台由老年人创作演出的节目在老年活动中心隆重上演。台上台下精彩互动,一曲曲悠扬的歌声、一段段优美的舞蹈,尽情地抒发着八五三人内心的喜悦。作为北大荒精神发源地之一的八五三农场,丰富的群众文化成为文明城镇创建的一大亮点。
八五三农场按照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了城镇建设科学化、城镇布局功能化、城镇管理规范化、城镇环境生态化发展,提升了城镇品位,彰显了城镇魅力。农场小城镇被命名为“垦区文明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农场连续两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塑造城镇精神之魂
八五三农场倾力打造具有八五三特色的“北大荒文化之都”,在清河文化公园建设了王震将军塑像;在将军山公园以农场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发展的历史创作了《雁乡铭志赋》纪念墙和“拓荒者”群雕等;在清河文化公园、清河文化广场、现代化农机装备园、雁窝岛旅游景区等地设立11处文化石,彰显北大荒文化的厚重底蕴。
将复转官兵、支边青年、城市知青、科技人员、各地移民等北大荒文化主体源流词汇和雁窝岛、黎明新村、小清河等地域文化名称,用于命名主要街道、桥梁、小区等,形成了八五三特有的城镇文化风格。
三年来,为了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场累计投入3.2亿元,完成了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图书馆、规划馆、展览馆、版画院、少年宫、清河文化公园、清河文化广场、将军山公园等36项重点公共文化建设工程。2013年,将军山公园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雁窝岛湿地生态旅游区通过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评审。
农场以公共文化体育阵地为平台,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2013年,农场组织开展大型户外体育活动17次,累计参与人数达1.3万人次;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21次,累计参与活动人数达5万人次。
铸就城镇活力之源
企业串联成产业,产业成就城镇梦。农场立足场情,实施产业兴城战略,打造绿色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物流集散区、商贸交易区、客运枢纽区的“五区”产业格局,加快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
在雁窝岛工业园区里规划了有机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绿色林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化工、新型环保建材加工、现代化农机装备制造等8个产业区和1个功能服务区。目前,农场有集群企业43家。全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现已发展到4100人,年实现增加值5.3亿元。
在雁窝岛物流集散区,借助建虎高速、省依饶公路穿场而过的交通优势,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农场现有各类物流公司、配货站、快递公司11家,实现了连接省外中心城市和省内广大市县的物流网络。70条营运路线每天发送客运班车57台次,年运送旅客30万人次。
在雁窝岛商贸交易区,现有大型货物批零商场8家,个体工商业户近2000户,每月1日农贸大集,都吸引了周边农场、林业局和地方乡镇近万人前来购货。
农场多项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但为城镇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3年,农场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大灾之年勇夺丰收,粮食总产达61.4万吨,实现了农业“十连增”。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0万元。
夯实城镇发展之基
八五三农场场部总占地面积8.97平方公里,住户6716户,常住人口21000人,楼房面积占住房面积的70%,年流动人口1万人左右。
农场规划建设了绿色产业聚集、现代化居民生活区、商贸服务区、文体活动区、旅游观光区、城镇边缘区,使城镇的功能不断完善。实现城镇管理网格化、数字化,以1000户至2000户居民设立一个居民委;每个居民委以200户至300户居民为一个网格,共划分了32个网格;形成了“大社区、小网格,小住区、大服务”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
农场将综治维稳工作站、流动人口管理站、民生服务站、民事代理站、职业培训站、就业咨询站、党员结对帮扶站、居民知情管理站、党风廉政监督站等九项职能融为一体,形成“九站合一”的“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农场投资1.08亿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的农场医院,年门诊量17000余人次。农场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5473平方米、学生食堂和浴池各一幢;新建雁窝岛少年宫3000平方米,改建维修旧教学楼8000平方米,投入400多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60个教学班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班班通;投资1300万元新建一所占地面积4650平方米的公办幼儿园,为城镇居民子女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农场有老年活动中心一处,社区文化站7所,幼儿园3所,敬老院7家,形成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的现代化公共教育、养老、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