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2日讯 供热、供水、供气这些城市地下管线,已是城市运行和百姓生存的“生命线”。尤其在严寒的冬季,一旦出现重大的管线泄漏、爆裂事故,将给城市运行及百姓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昨天,17位委员联名建议:哈市应加快城市“生命线”的智能信息建设。
鼠标一动,漏点位置、影响多大马上有
据了解,哈尔滨市智慧管网系统总体建设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哈尔滨智慧管网系统建设方案,被国内专家誉为“哈尔滨模式”。
哈尔滨“智慧管网”系统都有啥“能耐”?首先是缩短建设过程中的时限,如管线建设会签、地铁勘查,将由一个月缩至一星期。
利用基础应用系统,可以对地下管线进行查询、辅助设计,还可以做出事故分析,一旦出现了管线事故,关哪个阀门,损失多大,也能算出来。遇城市内涝,可以做雨水流向分析。
泄漏、渗透的监控,如遇到爆管,其上下阀门的位置可立即在系统中显示出来,同时可根据风向、风速,自动显示影响范围、预警人员疏散等,为相关单位、部门提供辅助决策。
看3D管线图景,五色谱编织“地下城市”
专家说,哈尔滨模式智慧管网系统有5大特点:
一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它是“智慧城市”大云中的一朵子云。
二是同时建设内网和专网两个系统。内网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享服务,是保密的;和各管线单位建共享专网,具时更新,数据“互推”。
三是实现动态在线监控,如温度等。
四是实现管线回找精确定位功能,精确程度可达到厘米级。
五是二维、三维功能。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五种颜色的管线:蓝色——供水管;红色——电力线;褐色——排水管;绿色——光缆;粉色——供热管。每个地域有多少管线,深度多少,看3D图都能一目了然。
“穿梭”于五色线谱之中的,是马葫芦,每个马葫芦都与实际大小一样。三维图像看井的内部,如三通、阀门十分清晰。
今年重点区域启动监控管理
在对地下管网的普查中发现,哈市地下管线资料来自于58家单位,包括2.2万份现有管线资料。但有的有管线无资料,有的有资料无管线,还有的数据不准。
从2013年4月下旬开始,哈市启动地下管线资料的调绘工作,形成了综合图。其范围包括主城区和利民开发区,46个测区,历时4个月,共完成1.5万公里。于10月底完成普查外业工作,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
哈尔滨“智慧管网”信息平台建设一大系统,下设6个子系统:基础应用系统、运维配置系统、管网数据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二次开发系统、监督管理系统。目前,前4个系统已基本完成。
今年,哈市将规模实施主城区老旧管网改造,与此同时,完善“智慧管网”信息系统。继续对主城区开放式小区和松北区近700条市政道路等地下管线展开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