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14日讯 出生时,虽然哭着来,却有父母和亲人迎接。离开世界时,死神步步逼近,难免恐惧与孤独。此时,如果有一双温暖的手伸过来,挽留住生命,帮助放慢离去的脚步,或许是人生最终的抚慰。
说实话,这次采访备受煎熬,以至于在写稿时无法一气呵成。躺在病床上的那些癌症晚期病人,像一个个黑镜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因为采访,我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突然走近他们,我看到了他们因为病痛呈现的状态,却无法感知他们内心如何接受生命光亮的一点点地灰暗下去,直至熄灭。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都无法呈现在稿件中,因为太苦涩。我推想,当一位癌症患者走到生命尽头时,最痛的不是肌体,而是生命之树的每片叶子正在被病魔呼啸着慢慢地抽离。对家属而言,或许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痛,而这种痛会蔓延在整个家庭里。
他们太需要社会的关怀了!
采访宁养院之前,我先走访了省第五医院,那里虽然没有临终关怀的挂牌机构,却也腾出几间病房接收这样的临终病患。接受采访的医生靳瑞领说,“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尽其所能,让患者临终前还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病人家属一道用陪伴、宽慰、鼓励的方式送他们一程。”在一间病房门外,我隔着玻璃窗,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一位白发老人,由于呼吸困难,只能靠吸氧维持,三十多岁模样的清瘦女人坐在窗台上,呆呆地看着老人,还有两名中年男女坐在陪床上,眼神里透着忧郁,病房里没有交谈,安静得能听到氧气瓶发出的轻微气泡声。也许,这就是靳医生所说的陪伴的意义。这场景我始终忘不掉。
对门根玲一家的采访,是个意外,当时,我站在宁养院走廊,偶然碰到来咨询的门根玲,她说父亲身上疼得让自己忍不下去了,才到这里来求助。我问她对这类服务是否清楚,她摇头,只是木讷地回答“我相信医生。”采访中的很多患者家属并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临终关怀,他们把希望过多的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他们甚至觉得,只要是医生去家里探望一次,病人的生命就可以延长一段。
然而,对于肿瘤晚期的病人,精湛的医疗技术仅仅可能会延长生命的长度,并不能阻止死亡的脚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成为黑暗中温暖的火把,照亮临终者前行的路?去者如何善终,留者如何善别,能者又该如何善生?
无论怎样,在无可避免的死亡面前,帮助临终病人减少痛苦,平静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是对生命最大的人道关怀,是当代文明社会必须走好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