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0日讯 大江泽城,文化育民。
正如浩荡东去的松花江滋养出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明珠,一年来,风生水起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汇聚起城市健步前行的“软实力”,更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冰城又好又快发展的“硬支撑”。
2013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积极贡献,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发挥龙头作用。
理论照进现实:
“中国梦”激励冰城信心
有梦想,就有前行动力;有梦想,就有执着毅力。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梦”如洪钟大吕,响彻冰城,激发出这座城市拥抱梦想、致力发展的万丈豪情。
全市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推动新跨越实现中国梦”、“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等活动,在广大职工、妇女、团员青年等群体中组织开展了“中国梦冰城梦青春梦”、“咱们工人中国梦”、“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激荡冰城的背后,正是理论学习的扎实深入。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市委中心组组织集中学习和专题报告会;全市组织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网上理论测试;编写《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选编》、《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旗帜追梦跨越》等一系列辅导读物。
以理论联系实际,让梦想照进现实。过去一年,我市理论宣传成果丰硕。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刊发有影响的稿件240余篇;组织“百网联动”宣传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省委宣讲团报告会,组织市委宣讲团和各级各类宣讲队伍集中宣讲1000余场,受众60余万人,推动中央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动;创作播出《十八大在我心中》、《黑土地上新永丰》等系列电视理论专题片;我市组合式立体化理论宣传普及工作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市社科院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美国解密日本细菌战档案调查研究》;依兰县创建科学理论进农村“七个一”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的肯定;道外区探索理论“六进社区”新模式,香坊区开设流动课堂、农家课堂、网络课堂等6类“理论课堂”,有效推动理论宣传深入基层。
创城提升文明:
哈尔滨风尚传递时代正能量
“我愿意把绿丝带系在倒车镜上,如果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你正在寒风里等车,如果我的车刚好顺路,我愿意免费搭你一段,把这一程温暖送给你。驾驶员亲们,愿意加入进来吗?”
这是2013年1月最寒冷的季节里,热心的冰城人在微博上发出的“爱心顺风车”倡议。系上绿丝带的“爱心顺风车”,让在寒冷天气中“出行难”的冰城市民倍感温暖,也成为一道亮丽街景。
“带上文明,请您脚下留情,莫让‘踏青’成‘毁青’;带上文明,请您手中有爱,莫让‘随手’脏街景……”
去年端午节前夜,众多踏青市民响应市文明办、哈尔滨日报、市城管办联合发起的“端午踏青,带上文明”大型公益行动倡议,端午前夜狂欢成为近年来秩序最好、环境破坏最少的一次。
“冬日的绿丝带让我感到温暖,端午的环保袋让我看到文明,哈尔滨的每个季节都能带给我意外的感动。”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到。
过去一年,哈尔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这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去年,“义工校长”赵晓春,“自强之星”苏玉双,“救火英雄”籍刚、高铁成这些成长于黑土地的“草根英雄”从冰城走向全国,当选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新时期农民致富带头人”张宝金等3人获提名奖,“最美叔叔”谢尚威当选全国优秀志愿者,“冰城好人”马家源等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草根英雄的身上凝聚着以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珍爱生命的高尚情操、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内涵的哈尔滨风尚。这正是我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唱响“学、治、兴、行、进、做”六字品牌结出的文明硕果。
——学道德模范。组织开展十佳公仆、感动人物、道德模范、十最百美等评选活动,组织道德模范巡演巡讲,制作播出凡人善举微视频微电影,弘扬和传播哈尔滨风尚。
——治失德失信。集中开展治“五黑”、打“五乱”、倡“五诚”、推“五进”的“四个五”行动,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兴志愿风尚。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开展“三关爱”、“保护山川河流”、“十万高校志愿者进社区”、“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等志愿服务活动。
——行文明引导。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网络文明传播、我们的节日、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活动,推出5条“文明餐桌”行动示范街、一批诚信旅游企业。
——进道德讲堂。在全市建成道德讲堂530个,推出百家市级示范讲堂,两家道德讲堂被评为省级示范点。
——做美德少年。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未成年人参与面达到90%以上。道外区网上“认星争优”和香坊区“优秀童谣创作传唱”受到中央文明办领导充分肯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我市创城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荣获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奖。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我市位列全国省会和副省级提名资格城市第七,成为连续两次入围的五个城市之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晋位全国第四。
共振汇聚力量:
媒体合唱演绎大美冰城
大美冰城,新闻富矿。过去一年,我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集聚起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能量场,为步入现代化、国际化轨道的哈尔滨持续增添前行动力。
一篇篇报道关切主题,一帧帧镜头聚焦热点。2013年,全市新闻主战场一路凯歌。
重磅报道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及时反映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措施和经验典型;突出“科学发展新跨越凝神聚力奔小康”主题,着力做好经济宣传和民生宣传;针对冰雪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大活动,开展10余次重大宣传战役,捷报频传;推出“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新型社区”、“走城区看文明”、“改作风、看发展、观成果”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收效显著;全力做好抗洪救灾、抗击暴雪宣传报道,积极配合全市征地拆迁、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刊播发相关报道,为全市中心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哈尔滨日报推出“俯身抬头”、沿边开发开放等系列报道,得到省市委的充分肯定。
敞开东北亚腹地窗口,向世界讲述哈尔滨故事。去年,我市实施外宣采访线工程,组织中省直及境外国外主流媒体开展“走进哈尔滨”系列主题采访活动,圆满完成冰雪节、哈洽会、韩国周、农博会、寒博会的宣传报道,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城市1对1》、《城市24小时》宣传片,并对冰雪节开幕式进行了全国现场直播。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刊(播)发稿件2046(篇)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国日报网哈尔滨英文频道、哈尔滨网络广播电视俄语频道正式开通,推动电视专题片《哈尔滨印象》、《远亲近邻》境外国外落地播出,传播哈尔滨声音,展示哈尔滨特色。
新媒体也成为哈尔滨展示魅力的广阔舞台。去年,我市制定《哈尔滨市网上舆情总体应急预案》等管理办法,做好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全年妥善处理重大舆情事件50余起。探索建立“1+2+X”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模式,“哈尔滨发布”政务微博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国家重点网站开通上线,进入人民网全国政务微搏大厅“十强”。组织开展“美丽哈尔滨行”大型网络主题宣传,获得中国城市网络形象优秀城市和节庆传播奖。
改革释放活力:
文化产业潮涌松江
这是一个观众云集、人气爆棚的地方,精致的工艺美术品“冰城雪娃”成为参展人争睹为快的哈尔滨“形象大使”——在去年举办的深圳文博会上,首次设立的哈尔滨文化展馆吸引众多客商,共招商引进文化产业项目19个,签约资金32.55亿元,工艺美术品“冰城雪娃”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
事实上,这只是哈尔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冰山一角”。截至2013年底,我市完成省“十二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9个,为文化企业融资担保3535万元,一批文化综合体落户我市;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8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6.8%,文化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
通过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哈尔滨市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风生水起的文化产业潮涌松江,搅热冰城。
这一年,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启动内部机制改革,探索实行“制播分离”新机制,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进一步提升。
这一年,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开拓数字出版市场,建立图书电子商务平台,与德国贝塔斯曼维森公司签订《饮食百科全书》合作协议。
这一年,哈尔滨演艺集团制定《哈尔滨市转制后文艺院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见》,推动建立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文化改革释放活力,文艺创作精品不断。纪录片《中东铁路》在央视热播,电视剧《哈尔滨往事之风雷动》获中国电视剧“金天使奖”,“四物游戏”打击乐节目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儿童剧《小抗联》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
文化产业的高歌猛进,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截至2013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共建成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279个、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588个、村文化活动室1358个。南岗区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阿城版画艺术园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之一。呼兰区开通萧红多媒体数字展馆。平房区“731”申遗项目进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
大行德广,润物无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悄然之间培育滋养着城市的“软实力”,使哈尔滨在提升外在美的同时,厚植出城市的内在美,在展示城市的新魅力中,持续积蓄城市前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