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12日讯 政府倾力,百姓梦圆。2013年10月,回迁户丁继红老人安居梦想终于实现。装修新房、买家具、置办各种家用电器,老人忙得不亦乐乎。从“蜗居”到新居,丁继红老人的故事在冰城不断被“复制”——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实行政府主导、全市统筹、市区结合,以区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不仅解决了棚户区居民住房问题,棚户区周边环境也得到升级改造。
民生棚改惠及千家万户
推开丁继红老人位于哈市道里区松茂街提拉米苏小区的家门,记者看到,50多平房米的房子内,一大一小两个卧室,整个房间的装修虽然简单却十分温馨,屋内宽敞明亮,收拾得干干净净。
“原来住的平房条件特别差,赶上下雨,门口土路泥泞得下不去脚。夏天门前臭水沟熏人,冬天自来水管全冻了,上厕所只能到室外的公厕,每天早上都要排队,遇上‘内急’,别提多尴尬了。”搬进新家之前,丁继红一家三口一直住在附近一处平房里,环境脏乱,基础设施糟糕,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
“2010年这里实行棚户区改造后,我家只花了不到10万元,就在提拉米苏小区换了两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我们老两口住一套,孩子住一套。小区附近菜市场、超市啥都有,出门几步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丁继红说。
据了解,哈市自2008年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172个,竣工81376套,回迁安置居民近13万户。走出棚户区,实现“安居梦”。在哈市民生棚改政策的推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人群像丁继红一样圆了安居梦。
惠民政策化解征拆第一难
27天,3317户居民完成搬迁,哈市道外区新一地区棚改搬迁工作再次创造了哈市避险搬迁面积最大、户数最多、速度最快的历史新纪录。
棚改工程,难在征拆。如何让被拆迁居民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一直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现房安置,即搬即住,给了这么多优惠,当然要快速行动,这样就能早点住上楼房。”被征拆居民黄阿姨得知征拆消息第一时间就动了起来。据哈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一地区搬迁的过程中,政府实施的是现房安置,在居民没搬迁之前就已筹措了4845套新房供居民挑选,一旦搬迁,居民可立即住上新房,免了等待回迁之苦,这也是许多被征拆人搬迁热情空前高涨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新一地区日均搬迁居民200余户。
新一地区向江、北岗社区房屋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房屋墙体已经断裂,且内涝严重,随时有倒塌倾覆的可能。为了让内涝区居民早日远离水患,哈市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全部办结向江社区、北岗社区棚改立项和房屋征收手续;开通6台看房直通车,载乘居民到民生尚都看房选房;哈市交通局主动协调95路公交车队,迅速开通民生尚都至向江社区区间大站快车,方便被搬迁居民出行。同时针对不同居民的情况,哈市还延续了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棚改惠民政策,以“拆一还一”、上靠户型、40平方米保障户型、“股折租”、设立货币补偿底线和优抚对象保障等为主要内容,保证棚户区居民特别是生活困难居民切实得到实惠。
创新机制 冰城棚改再扩容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家对棚户区改造范围进一步作出调整,将成片棚户区由2万平方米以上变为5000平方米以上。按照新的棚户区定义,哈市对全市范围棚户区进行了重新摸底。经统计,哈市现有棚户区共222个项目,占地面积3890万平方米,征收面积2146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3万户。为此,哈市计划利用5~7年时间,将222个棚改项目改造完成。
据哈市棚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哈市编制了5年发展规划,同时实施棚改工作新机制。棚户区改造由市区两级政府作为主体统一组织实施,依据哈市经济发展实际统一制定政策。棚改安置上哈市坚持先建后拆,统一安置原则,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棚改征收安置模式,由政府组织先行建设回迁房屋,最大限度保障和惠及民生,减少征收成本,缩短回迁时限。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搞好全市资源统筹、配套建设统筹、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统筹,实现资金效益总体平衡。同时,完善棚户区回迁房的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物业、水、电、气、热、市场和教育等配套设施。使得棚改工程在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拉开城市骨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