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7日讯 元宵节一过,外出、回家的客流也趋于平稳,这也预示着春运已进入尾声。而在今年的春运中,很多乘客有着这样的感觉:铁路有了变化。赵振华是哈尔滨站派出所的一位老民警,已经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6年。对于春运的变化,赵振华有着切身的体会。
治安:
过去:一个春节发生百余起案件
现在:也就四五起盗窃案
购票:
过去:一眼望去黑压压的人
现在:每个窗口前仅有六七人
工作重点:
过去:帮乘客看孩子买药
现在:讲解咋买票、取票
赵振华盯着监控屏幕
售票员陈静为旅客提供服务
认真地盯着监控屏幕,听着对讲机里的情况,隔一会儿就要到站前广场巡视,还要不时地为旅客解答各种小问题,这就是59岁的赵振华、一位哈尔滨站派出所老民警每天做得最平常的事。今年是赵振华经历的最后一个春运,明年他就要退休了。“36年了,看着火车站的治安越来越好,退休都觉得自己特别光荣。”赵振华笑着说。
“这些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咱火车站的秩序越来越好。”赵振华感慨地说,过去很多乘客不知道什么是违禁品,有的人手里拿着鞭炮就要上车,警察给没收了,旅客还不乐意。而今年,只发现了一起私藏鞭炮的情况。“这几年的宣传,旅客的素质和意识都提高了,我们的检查设备也先进了,工作都变得容易了。”
说起“票贩子”和“老贼”,赵振华也是感触颇深。“上世纪九十年代,哈站得有十几甚至二十多个票贩子,他们手上都得有百十来张车票,抓到他们的时候,我们特别愤怒,多少人为了回家在车站成天成宿地排队。”赵振华说,那会儿抓票贩子,他们穿着棉大衣戴着大手套,再一脸焦急地在火车站附近问有没有票,跟普通旅客没两样,票贩子一看这身打扮,就自己送上门了,一逮一个准。“还有那些老贼,一到过年就都出来了,偷人家辛苦一年的血汗钱,一个春运,案子得有上百起,看着那些工人丢钱来报案时绝望无助的眼神,真是难受。”
赵振华说,现在单纯意义上的票贩子已经很少了。现在抓票贩子,一是靠群众举报,二是去候车室做客票调查,顺藤摸瓜去抓票贩子。而且火车票实名制,加上技术进步,票贩子生存也困难了。还有盗窃这种案子,一个春运也就发生四五起,这比当年下降至少90%。“那些当年‘熟悉’的鬼鬼祟祟的老贼没影了,我这心里真是高兴。”
“现在购票方式多了,人流分散了,不像以前那样黑压压的人了。”这在赵振华的眼中是春运的另一个大变化。
12日,记者来到哈尔滨火车站。虽然到了节后返程高峰,但往年那种售票厅人头攒动的紧张局面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缓解。售票厅里,每个窗口前六七人在排队。“我儿子早就帮我在网上订到票了,我是来取票的。这年头谁还在窗口排长龙啊!”正在自助取票机前取票的李满峰,展示着自己刚取出的K976次硬卧车票。
“我2012年参加工作,那时旅客都是到窗口排队买票,别说售票大厅,就算站前广场上也是人挤人。都有武警指挥,将旅客一批一批地放进售票大厅。”哈尔滨火车站售票员陈静说,在过去,排队买票绝对是春运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售票员都不敢抬头,抬头一看全是黑压压的人群,排队的旅客从窗口一直排到售票厅的墙根,每个窗口前少说也得百八十人排队,一名售票员一天要卖出去一千多张车票。
近两年,铁路部门不断加大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的力度。今年,火车票互联网、电话订购预售期延长至20天。预售期的延长让大家都可以提前做好回家的规划,买到火车票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窗口购票的旅客越来越少。
提起从前的工作重点,赵振华苦笑了一下。“以前,一到要过年的时候,售票厅里真叫人山人海,买票退票都跟打仗似的。孩子挤哭了、老人挤犯病了、不分先来后到打起来了……我们帮着看孩子、买票,有时还得给买药,真是既当保姆又当护士。”赵振华说,“现在,我们解答性的工作比较多,主要是告诉乘客如何在自动售票机买票,哪个窗口退票,如何网上、电话订票等等,这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呀。”
指着自己的制服,赵振华笑着说,“以前我们的制服是白色的,春运一天下来,身上全是手印,甚至还有脚印,拼的是体力。”在采访中,不时有旅客来问赵振华到哪里的公交怎么坐,客运站到周边的车一般几点发车,赵振华都一一解答。他说,这些东西他都是自己抽时间背下来的,虽然不是他必须要做的,但是可以帮助别人,他已经把这当成了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在人们以往的记忆中,购票、候车、检票、登车,一趟下来,简直是一场痛苦的煎熬。而今年记者通过在哈站、西客站实地采访时发现,尽管春运仍不轻松,但通过铁路部门的努力,旅客出行的环境越来越舒适。在哈站高架候车室检票口,旅客进站过程中,也没有像以往那样蜂拥而入,而是手拿车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地检票乘车,候车室内尽管空座不多,但整体并不拥挤。在哈西客站候车室,尽管客流较大,但旅客进站、候车、检票都十分有序,候车室甚至有不少空座。“看着哈站的变化,就像看着自己孩子的长大,我舍不得离开。”赵振华认真地说。
不但候车环境改善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人们乘车的时间缩短了。除夕的7时30分,记者在哈尔滨西客站候车室见到了在哈市工作的上海人李凤武。拿着一会就要发车的G1202次车票,李凤武笑着说,“虽然单位今天才放假,可我在网上早就买了到上海的车票,一点也不耽误吃年夜饭。”李凤武表示,他在哈尔滨工作将近20年,以前买不到机票,每次回家都坐K58次,票难买不说,30多个小时的车程也让年岁渐长的他有些吃不消。经常买不到坐票,找个空当席地而坐,又累又麻烦,现在高铁开通了,早上上车晚上就到家,“春运不一样啦,大不一样啦!”
2013年,哈尔滨相继增开了上海、青岛等地的高铁,哈尔滨到上海朝发夕至只需13小时,哈尔滨正式连通到全国的高铁网络当中。随着哈西客站的投入使用,所有的动车由哈站转移到哈西客站运行,这在赵振华看来是哈尔滨铁路的大变革。他也相信,哈尔滨的火车站、哈尔滨的春运都会越变越好。
乘车:
过去:站30多个小时吃不消
现在:早晨出门晚上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