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释放资源要素潜能 引领和推动农村改革实现第二次飞跃
2014-02-20 11:32:5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2月20日讯 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目前国家开展的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革,也是我省经济建设史上唯一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确定在我省率先开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试点,量身定做重大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为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搭建了平台,为提升整体影响、增强竞争实力创造了条件。对我省来说,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绝佳的改革创新平台。 

  示意图

  日前,备受关注的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出台,不仅农业战线和“两大平原”涵盖市县,全省上下都为之振奋。大家一致认为,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能够进一步释放资源要素潜能,提高我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能力,促进我省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能够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引领和推动我省农村改革实现第二次飞跃;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能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改革试点为何落户黑龙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引领我省农业农村改革方向和发展全局的“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最早于2010年8月上升为国家层面设计。当时是国务院参事室赴我省专题考察,建议将“两大平原”设为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

  粮食加工产业蓬勃发展。

  其实早在2009年,黑龙江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就作出了实施“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部署,将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的“两大平原”作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列入“八大经济区”之中。2010年,为推动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破解全省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构想。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水利部等八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我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于次年4月,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在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问题的请示》。5月初,国务院批复同意。

  由此可见,实施“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层面设计农业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这项改革试验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强调综合配套,具有先行先试性质,对龙江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省的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第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大平原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占全省80%的耕地和90%的粮食产量,域内共有11个市、51个县(市、区)和农垦9个管理局,是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聚集地和战略高地。选在这里进行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发挥黑龙江独特的资源条件,更大程度地释放生产潜力,跻身国际一流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黑龙江传统的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代表性。通过这次改革试验,必将有力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优化改革规划布局。目前,全国已有11个区域开展不同主题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但还没有以粮食主产区为主要区域、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是全国改革试验区中唯一涉及农业领域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内容,使全国改革规划和布局更加优化合理。

  第四有利于探索“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子。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在两大平原开展改革试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努力破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不仅是黑龙江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可以为全国推进四化同步积累经验。

  第五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农民收入能否增加更是衡量改革试验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家粮食安全是建立在农民增收基础上的,只有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更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才能稳定增产,粮食安全才能长期保障。通过改革试验,更多地研究和破解市场问题,推动工作从研究“田间地头”向“市场端头”转变,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探索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全程产业化,真正让粮食主产区有定价权、农民有市场话语权,把更多收益揣进农民腰包。

  “四区”目标

  全新定位“两大平原”

  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翻看“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前言中阐述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对“两大平原”的全新定位。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用三个“明显”来概括的主要目标虽简单明了,却不失宏大,每一项要真正实现,都任重道远。且看具体内容:

  ——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形成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走上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巩固粮食生产第一大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第一大省、畜牧生产大省地位,对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民实现由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转变,构建起从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增收长效机制。


 

  四个基本原则

  11项任务描绘

  农业发展新蓝图

  规划明确,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我省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改革试验的统筹规划,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政策的衔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改革试验局面。

  ——尊重民意,广泛参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先行先试,规范运行。围绕解决改革试验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改革措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受关注的改革主要任务,当仁不让地成为规划的重头戏。长达47页的主要任务占据了整个规划90%以上的篇幅;11项任务包括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试验主要目标、“两大平原”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建设布局等11个表格,更是细致地将目标任务一一分解,形象展示。

  采访中许多人说,如此细致的规划,如此全面的要求,以往从未见过,它既描绘了未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伟大蓝图,更可见国家和省对此次改革的高度重视和超常的推进力度。

  “五大创新”“四项建设”为改革成功铺路

  改革必须有强力的措施来确保成功。细读“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会发现,字里行间流出的“五大创新”、“四项建设”不仅是此次改革的关键词,更是推进改革的主要举措。

  “五大创新”指推进五项改革创新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建立土地稳定流转机制,研究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壮大一批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股份合作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推动新增农业政策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2014年,全省家庭农场力争发展到2万个以上,新增7000个,建设500个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突破5万个,新增5000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500万亩,新增1400万亩。

  在龙江的黑土地上,现代化大农业已现雏形。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一是在现有试点县基础上,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快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2015年前完成村庄地籍调查,2016年底前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建立区域性综合配套服务平台,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三是制定符合省情实际的设施农用地适用范围及用地标准体系,保障农业设施用地需要。四是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探索采取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入市流转。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试点。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互助、合作、租赁、担保等形式,开展涉农金融服务业务,增加以金融信贷为主的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二是推进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三是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四是完善鼓励农业保险发展政策,建立农民互助合作保险新机制,引导农民组建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组织,丰富保险产品。

  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一是取消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项目的县级以下地方配套。二是进一步发挥好整合的涉农资金作用,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探索增加投入的有效机制。三是探索完善粮食利益补偿机制。

  创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一是在坚持水稻最低价收购和大豆、玉米临时储备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力争启动玉米、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二是利用有关交易平台,开展农产品即期交易,探索开展中远期合约交易。三是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订单农业。

  “四项建设”是指加强四项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请国家考虑支持,在加强松嫩流域、黑龙江流域大江大河堤坝建设的同时,注重统筹考虑引水灌溉工程建设,并注重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与田间渠道工程的整体衔接,既提高防洪能力,又注重增加和改善水田面积。控制地下水灌溉水稻。2014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0万亩。修复河道水毁工程699处,修复80个县(市、区)灌溉排涝设施、193处水库。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耕地建设与保护,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加强农业装备建设。规范农机合作社运行机制,增加粮食烘干、畜牧业机械、水稻插秧、玉米收获等先进机械配置。实行先建后配,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模式农机合作社建设,新组建2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田电力、道路等设施建设,创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发挥工程效益和作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