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用生态文明谱写美丽鹤城新乐章——齐齐哈尔市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纪实
2014-02-21 14:04:39 来源:齐齐哈尔新闻网  作者:洪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1日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和齐齐哈尔市政府市长孙喆。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韩冬炎明确指示:“做好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生态强市。”作为喜爱绿水清山和蓝天白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鹤城人,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把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和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建立起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文明发展之路。齐齐哈尔以其独特的、优美的生态环境向世人展现了不一样的“美丽鹤城”。

  美丽的鹤城湿地。

  一边经济发展高歌猛进,一边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鹤城形成的共识是:只有努力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发展,既要“赶”,又要“转”,既提速又转型,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优势如何变成经济优势--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如何摆好发展棋局。鹤城回答是,不能等工业化完了在建设生态文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不通,不能走,也走不起。不走错路,避免走弯路,坚持市委生态先行的理念,固守生态红线,才能既挣得金山银山,又保住碧水青山。

  齐齐哈尔从实施黑土地治理、扎龙湿地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齐齐哈尔正逐步告别“褐色发展”、“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成功不必在我任期绿色梦想的追梦之旅”。

  低碳、环保、绿色、有机、零排放、生态文明,这些词汇近年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高频词。由此可见,节能减排已成为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成为全社会迫切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在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申报答辩中,对齐齐哈尔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做了坚定的回答,那就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发展,以近零碳示范建筑引领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以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智能化综合利用开启能源利用模式和机制变革,以扎龙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打造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新模式,以城区—城镇—农村统筹推进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以节能量交易和生态补偿创新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通过三年的综合示范,努力把齐齐哈尔打造成战略新兴产业新高地、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的新标杆、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典范。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工业结构偏重,老国企较多,污水管网、供热管网老化严重,同时地处严寒地区,供暖时间长,严重制约了节能减排。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节能减排技术支持与信息服务体系;节能减排资金保障机制有效建立,并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面对诸多难题,努力抓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以节能减排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推进产业低碳化上,取缔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有序进行,上马了一大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在水污染治理上,中心城区及各县区相继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率达70%;在建筑绿色化方面,齐齐哈尔市节能建筑比例、集中供暖能耗强度指标、“禁实”和墙改均在全国、全省位于先进行列;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上,先后引进新能源汽车、生物质发电、风电等一大批项目;在交通清洁化方面,公交车、出租车、航运等使用天然气比例逐年上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齐齐哈尔近几年连年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成为黑龙江省节能减排领域的先进城市。

  齐齐哈尔市先后荣膺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和国六十年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的美誉,如今又增添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这一新的“名片”,成为黑龙江省首个入选该项目的城市。2014年是齐齐哈尔市开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的第一年,全市已经把生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开展好保护蓝天、保护母亲河、保护黑土三项行动,实施好城乡绿化、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四大工程,致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等等,可以看得出齐齐哈尔具有非常宜居的环境,而这些荣誉的核心价值就是它的生态性。生态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优势,齐齐哈尔就是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好、群众幸福指数高的美丽城市。齐齐哈尔的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空气特别好、水特别好、土特别好、植被特别好”四个方面。齐齐哈尔注重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价值,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生态是鹤城发展的优势,也是品牌,把优势用足,把品牌打响,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发展方式,也是发展成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齐齐哈尔有生态保持比较完好的生态优势,更不乏后天的执着探索与追求。坚持理念引领。明确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畅通发展生态经络。开展全民生态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意识。

  铁腕保护环境,保护青山绿水动真格,坚定破坏环境就是犯罪,要依法问责、问罪的意志,让环保执法硬起来,给环境违法者严厉制裁。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强调“三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就业优先、交通优先)“绝不砍树建楼,要躲树建楼,要绿进楼退,见缝插绿,绝不见缝插楼。宁肯财政少收入,也要多留一片绿”。“开发商必须跟着政府的规划走,政府的规划不能跟着开发商走”。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敬畏山水,生态优先;尊重历史,文化优先;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在新城范围内,宁肯取消商业开发项目,最大限度保留已有的林地、水面、山丘等,辟建山体公园,森林公园,在新城建设上,坚持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一江、一湖、一山生态绿色景观,形成一环、三纵、三横路网格局。众星捧月的环城林,既要森林进城,又要森林围城。探索现代、集约、智能、高效、低碳、生态的城市新模式。

  美好的生态环境。

  近几年,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在城市绿化建设上高瞻远瞩,提出了退楼让绿,按照“见缝插绿、拆墙造绿、破硬增绿、还绿于民”的绿化思路,以道路口、公园广场、街路转角为重点,切实加大城区绿化建设力度,使城区绿化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拆楼建绿建设,为城区街路增添了一大批景观,丰富了市区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新增绿化面积30多万平方米,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所属各县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范示,实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轫于鹤城的实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鹤城大地上生生不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林上山,粮下川,苕条种中间,拦沟蓄水坝内养鹅,坝外开发种稻田,坝内养鱼虾,四旁林良果菜瓜,沼气富我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绝地逢生,演绎着一个朴素而深邃的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鹤城以产业生态化推动产业升级,以生态文明理念“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齐齐哈尔空气清洁,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境内九江一河,水质无污染,全国两条未被污染的江河之一嫩江流经此地;这里地处亚温带,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低温的冬季有利于杀菌灭虫,净化土壤。这些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绿色食品农作物的生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绿色财,把齐齐哈尔建成绿色食品之都。

  市委书记韩冬炎对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他指出,齐齐哈尔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一块“宝地”主要有三大品牌,一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品牌,二是中国特产之乡的品牌,三是今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十佳食品安全城市”,位列总榜第三、内地第一。齐齐哈尔市拥有3500多万亩耕地,每年300亿斤粮食产量,齐齐哈尔市将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绿色有机食品产值1000亿元,成为全国绿色有机食品重要供应地。

  市长孙喆也指出,作为国家的绿色食品之都,齐齐哈尔市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上走到了全省的前列,无论在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上,还是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都展现出很强的发展态势,具备了大发展、跨越发展的条件。他希望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上、在养殖业发展上给予齐市大力的支持,并以齐市为引领,带动绿色有机食品这个新兴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更换“黑色、褐色基因”融入“绿色DNA”,建立生态文明新秩序,这是鹤城迈向生态文明的最好注脚。“责任、变革、转型”牵动了全球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的神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列,给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也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一个新坐标。值得庆幸的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创造了鹤城的独特生态资源,在国际国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约束的情况下,齐齐哈尔良好的生态潜力日益彰显,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齐齐哈尔的绿色食品产业大有可为。近几年,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齐齐哈尔的自然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吸引大企业落户,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全市有10大类30余种商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另有一大批商品正在开发和申请绿色标识,所辖的16个县(市)区相继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讷河)”、“中国白鹅之乡(依安)”、“中国绿豆之乡(泰来)”、“中国花生之乡(泰来)”、“中国腐乳之乡(克东)”和“中国向日葵之乡(甘南)”。其中,拜泉县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为绿色食品基地。

  沉甸甸的果实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慕名而来的中外客商昭示着鹤城绿色产业美好的明天。绿博会的举办虽然短暂,但是鹤城绿色产业的发展却没有止境。绿色的食品、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城市,与装备工业基地完美结合,让世人看见了钢铁机械城柔美动人的一面,绿色食品产业为这个北方名城找到一个新支点。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绿色财,把齐齐哈尔建成绿色食品之都。“绿色”战略带来了绿色基地的繁荣。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适时制定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与措施: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努力把鹤城建设成全国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一个城市靠什么吸引人?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是星罗棋布的立交桥?从生态文明理念看,城市应给人美感,应使居住者产生温暖的家园感和深邃的归属感。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最吸引眼球,因为它是自然的底色,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生活中的绿意何其珍贵。在鹤城,已经实施多年的生态市建设正努力守护着这些诱人的绿、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正努力将鹤城人的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齐齐哈尔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升级已经拉开帷幕之际,其绿色施政理念也已结出美丽的果实。

  帷幕开启的瞬间,是“绿色梦想”精彩纷呈的时刻,让我们透过鹤文化这扇窗口领略正在徐徐开展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恢宏画卷,细细观赏这幅画卷上的生态环境之美、社会和谐之福、百姓生活之富。进入21世纪,城市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快步走进了城市主题文化营销时代。作为具有鹤文化多方面独特资源优势的齐齐哈尔市,其决策者以深邃高远的战略目光和面向未来的魄力,在进入新世纪后,把鹤文化确立为城市主题文化,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倾情打造一个卓尔不群的城市文化符号、文化名片。由于领导重视,政府倡导,机构推动,学界呼应,专家带头,鹤文化的研究热、创作热在齐齐哈尔市一时惊涛拍岸、汹涌澎湃。

  在齐齐哈尔,以丹顶鹤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所包容的种种文化,成为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而特色鲜明的重要特征。“鹤文化”所包含的优雅的体态身姿、瑰丽的诗词歌赋、神奇的轶闻趣事,深邃的事物哲理,早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中国魅力城市的宣传语——“飞翔,成就梦想”更成为鹤城人对鹤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的诠释,是对所在城市独有文化的由衷赞美。

  松壑珍禽,丹顶羽仙。唳惊九皋,祥飘大千。鹤是一种吉祥鸟、文化鸟。鹤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一定地位,千百年来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鹤文化的许多核心理念,符合时代精神,具有个性魅力,可以彰显一个城市的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齐齐哈尔市境内的扎龙湿地,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湿地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优、栖息鹤类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国家级鹤类自然保护区。此为独特的自然优势。鹤文化与这个城市已取得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品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鹤文化的核心理念能够有效整合“生态旅游胜地”“绿色食品之都”“生态市、园林城”等城市发展定位,能够牵动凝聚城市其他资源在鹤文化的旗帜下为齐齐哈尔发展服务。此为绝对的主导优势。

  齐齐哈尔是鹤文化最积极、最虔诚、最扎实的传承地和建设者。作为鹤的故乡,齐齐哈尔这片土地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环境,成为人鸟共乐的幸福家园。这里的人们,多年来形成了爱鹤、护鹤、宠鹤、赏鹤的传统,从政府机关到各类组织到平民百姓都把鹤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作为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追求,齐齐哈尔的鹤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已经占领了国内外鹤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此为特有的人文优势。

  齐齐哈尔市已经明确表示,将鹤文化作为城市主题文化。鹤文化在齐齐哈尔城市文化的源流中具有巨大的无可为比拟优势,经过提炼的核心文化理念“生态和谐、刚健诚信、吉祥福寿”承载着城市的基本价值追求,孕育着城市的精神,有着特色的城市使命,能够突出地反映城市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经济环境,代表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主题气质,具有不同于别的城市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具有超越时代的内容和精神。更重要的是,鹤文化的核心理念能够有效整合“生态旅游胜地”“绿色食品之都”“生态市、园林城” “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定位,能够牵动、凝聚、规划、统领城市其他文化资源在主题文化的旗帜下彰显齐齐哈尔城市特色的文化特征。

  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同时,用诗话的语言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点燃了中华儿女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热情。在中国齐齐哈尔举办的国际鹤文化节,不仅利于为建设美丽中国搞好宏观、中观和微观谋划,也利于对世界文明走向的深刻反思与有益探索。这是对人类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升华。党的十八大发出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总动员令,为鹤文化的大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鹤文化、森林文化、水文化都蕴含在生态文化之中。生态文化是软实力的硬效应。在鹤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下的鹤文化国际论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平台,它不仅是对全球生态文明浩荡大潮的有力回应,更是彰显多彩鹤城的绿色神韵。

  上善若水,顺势而为。

  水是城市的灵性所在。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秀、因水而洁、因水而净,有了水,一个城市才会有生机、有灵气。新世纪以来,齐齐哈尔市确立了“生态市、园林城”的发展定位,树立了“水是城市之魂、城市依水发展”的理念,以“一江(嫩江)一湖(劳动湖)一湿地(扎龙湿地)”为依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用水资源,做水文章,着力规划建设滨水城市,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市民最满意城市。离湖近一点,再近一点,梦想就在眼前!

  劳动湖南扩工程自2009年9月打下奠基的第一根桩以来,至今已经5年的时间了。在这片最接近嫩江的土地上,清新的空气让人怦然心动,建设大军昼夜奔忙,“滨湖速度”点亮了鹤城的上空。实施精品战略,是齐齐哈尔市劳动湖南工程中着墨最多的方略:每个工程都是一个亮点,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跳动的音符。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劳动湖南扩工程的开发建设,给鹤城增添了水乡灵气,带来了磅礴大气,注入了蓬勃朝气。“三分秀色二分水,一城风景半城湖”的滨湖文化名城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劳动湖水系是鹤城的宝贵自然资源。劳动湖原是嫩江古河道,嫩江改道后成为城市的内河。 齐齐哈尔,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而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魅力城市,因劳动湖的存在更添几分秀美。劳动湖是与嫩江相连的一汪碧水,是国家AAAA级水利风景区,水域佳、环境好,每当春暖花开,劳动湖即为许多候鸟的栖息地。

  湖水变清、湖岸成景的劳动湖愈发闪烁夺目光彩,其生态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不断显现。于是,围绕如何发挥劳动湖的品牌优势,市委、市政府对鹤城城市定位进行了重新审视,作出了大手笔实施劳动湖南扩工程的决定,不仅以此彻底解决劳动湖水质问题,提高城市品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更要以此改善广大市民居住环境,实现滨水宜居的城市梦想。

  于是,劳动湖南扩工程的主题定位便是:“蓝天碧水、绿树庭荫、船桥相映、曲径通幽”,打造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带。作为黑龙江省滨江城市规划重点推进项目,劳动湖南扩既是改善劳动湖水系生态的净水工程,又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大手笔实施劳动湖南扩工程,把鹤城市民滨水宜居的城市梦想变为现实。

  为确保建设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景色宜人的风光河,改善人居的民心河,劳动湖南扩项目的主题定位被确立为“蓝天碧水,绿树庭阴,船桥相映,曲径通幽”,打造自然、生态、休闲的滨水景观带,将自然生态理念、多元文化理念、共享人本理念、经营城市理念贯彻于设计的每一个细节。经过修改后的劳动湖南扩规划显示,劳动湖面积增加了、走向曲度加大了、旅游价值提升了,更实现了江湖相通,具备通航能力。劳动湖南扩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的民生工程,也是经营城市战略的具体体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程,几年来多次进行分析、论证、复核,规划图几经易稿,就是为了能将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届时,一道璀璨生辉的滨水景观带将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魅力鹤城更增灵秀,成为滨水宜居城市定位的美丽注解。

  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是齐齐哈尔城市的知名品牌。如今,如果再加一个“滨水之都”的美誉,秀丽的鹤城可谓锦上添花。

  绿色成为鹤城发展的风向标。与此同时,齐齐哈尔市的生态工业、生态循环农业、现代林业园区、现代渔业园区、生态型服务业风生水起。生态文明建设绿了城镇、美了乡村。对于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鹤城百姓来说,节能减排、环境考评的数据达标是硬杠杠,而看得到蓝天碧水,才是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展现了永续发展的坚定信念。他们高瞻远瞩,对发展规律科学把握,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