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探访“龙江第一村”:人均年收入7万元 村民住进别墅群
2014-02-25 15:00:49 来源:东北网  作者:邓博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5日讯(记者 邓博文)一台台高科技大型农机具,一片片规整的农业示范园,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别墅,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被誉为“龙江第一村”的甘南县兴十四村,已从荒原上的移民村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城镇。

兴十四村农民住宅楼。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一路向西北方,历经400余公里的路程,来到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探访“龙江第一村”。

  村民人均收入超7万 “移民村”成了新标杆

  1956年,兴十四村由山东省临沂地区移民组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村。几十年来,在“领头雁”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先进人才,推进农村城镇化转型,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在全村老少的共同努力下,该村从当年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村民别墅内景。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2013年,兴十四村总收入实现17.6亿元,创造税收5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02万元。兴十四村的发展还吸引了许多周边村民甚至外地大学生前来安家。目前,全村总人口11675人,其中常驻人口8000多人,预计2016年将达到5万人。 

  村里建起星级宾馆 农民当上了“白领”

  69岁的村民朱秀芝告诉记者,儿子和儿媳大学毕业后来兴十四村当教师,她和老伴跟着从外县迁过来,小孙子在村里上幼儿园,“以前住砖瓦平房,一到冬天外边冷屋里也冷,老人小孩上室外厕所不方便。现在一家三代人住在100多平米的二层别墅里,又敞亮又舒服,做饭再不用烧柴火和大铁锅了。家里最近还买了车,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

  老伴儿王成义接过话茬:“每到过年,村里免费发米面、豆油、鱼和肉,加起来得有十四五样。65岁以上老人不仅发双份福利,每月还有120元补贴。平时我们这些老伙伴经常到活动中心看书、下棋、唱唱歌,最近我还学会了上网,没事儿还和老李头网上斗地主。”

兴十四村模型规划图。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2002年以来,兴十四村建设花园式单体村民别墅136栋,全村80%农户住上了别墅,户均居住面积196.6平方米。每栋35万元的别墅,村民只拿10万元,村集体补助25万元,产权归村民个人。

  记者眼中的兴十四村,目前已初具城镇规模。从生态农业园、观光养殖场、农机合作社,到智能温室、万亩松林和防洪堤坝;从住宅楼、别墅,到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校园、医院、敬老院;从工厂到企业;从村史展览馆、图书室、文娱活动中心,到三星级宾馆和旅游景点,全村城镇化建设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村民马春波说:“村容村貌变化大,农民的变化更大。我们把土地流转以后,村里实现耕地机械化作业、农田节水化喷灌、作物良种化种植、土地集约化经营,全村只用2%的劳动力种地,98%的劳动力成为第二、三产业工人。有的农民当上了技术员,有的成了工人,有的专门搞经营,很多人都成了‘白领’”。


 

  荒原之上建城镇 村民成了“城里人”

  在兴十四村2.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连栋智能温室大棚种植着名贵花卉、菌类和40多种蔬菜水果,年产果蔬900多万公斤,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甚至出口国外。兴十四村的煎饼、瓜子、玉米、南瓜等在省内外颇有知名度。

兴十四村的智能温室。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兴十四不沿江、不靠海、不邻铁路,缺少发展的先天优势。荒原之上,兴十四坚持走现代化大农业道路,依靠科技示范园区打造高效农业。在园区带动下,甘南县周边乃至牡丹江、辽宁等地2000多名农民来村里打工创收,人均年增加收入1.2万元。2012年,示范园区被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在工业产业化方面,兴十四村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精深加工,先后建起了饲料厂、药厂、植酸酶厂等多家企业,创造税收的同时为上万人安置就业。依托于村史展览馆、136栋花园式别墅、影视拍摄基地、瓜果长廊、万亩松林等30余处观光景点,旅游业实现了集生态采摘、农业观光、关东拓荒文化游、“农家乐”等项目一体化,去年全村旅游收入5700万元。

兴十四村生态大棚内种植的草莓。东北网记者 邓博文 摄

  兴十四村的城镇化发展,吸引了众多外地人来此兴业。种植户丛森是牡丹江人,有一次听朋友说起兴十四村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就决定来看看。“来了之后,我当场就租下大棚,土料是村里铺好的,种子也帮你培育好,种植太方便了。我现在冬天种草莓,出口一斤就能卖上60块钱”。

  兴十四村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有效带动了村民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变。目前,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2000多人,第三产业年产值达到近2亿元。

 

[1]  [2]  下一页  尾页

【专题】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兴十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