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日报:保粮食安全 抓农民增收
2014-03-02 23:06:1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评论员:保粮食安全抓农民增收

  四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作为重要农业大省,龙江要努力实现持续高产稳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做出应有贡献,同时要下大功夫提高龙江农民收入,真正实现“粮食增起来,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

  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不容回避的是,农业发展到今天,第一轮改革的效应,已基本释放完毕。农业的发展又遇到新的瓶颈。目前,农业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收入偏低,他们依然是龙江最需要关心和支持的群体。问题倒逼改革,要实现粮食持续增长,农民稳定增收的双目标,唯有依靠改革才能破解。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除了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外,通过积极的生产关系、劳动方式的变革,大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效的途径。国家把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任务交给了黑龙江,这对龙江农业实现新的突破是重大机遇。我们要针对龙江农业发展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找出能更大限度释放生产力发展潜能的有效办法。当前在龙江大地方兴未艾的各种农业合作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经济契约方式,加快了土地流转,扩大了经营规模,实现了现代大农机的有效运用,极大地改善了土壤耕作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获得合作社土地收入同时,还有条件去争取非农产业的收入。这些改革实践,提振了我们大胆改革的信心。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协调、联动和配套,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产权制度、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等各方面,都需要因地制宜,去探讨、去创新。30年来我国各种各样的改革试验区有很多,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允许试错,不怕失败。要通过改革,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实现龙江农业发展新的跨越,同时也为全国农业的综合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寻求突破。大力推进粮食过腹增值、加工增值,特别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方面再上一个大台阶,是提高龙江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龙江得天独厚。我省的生态条件、土地资源、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科技的应用全国领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等有刚性需求的消费产品的关注会越来越集中在品质上,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巨大。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长袖善舞此其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全国第一,产品认证数量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唯一对绿色食品产业进行立法的省份,食品加工工业已经成为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外的第二大工业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也是目前全省十大重点产业中成长性最好的产业。

  进一步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必须打造大品牌、培育大产业。要下功夫打好种植、养殖的基础。扩大绿色食品种植,深化与发达省份产销合作;大力实施“两牛一猪”规划,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多元推进。全国的“大粮仓”要想升级成为全国的绿色“大厨房”,必须登上产业化这个大台阶。以品牌为主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是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辐射力和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乳品、肉类、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等龙江产绿色食品,都应有我们自己的叫得响的品牌。从卖“原粮”到卖“产品”,龙江走了几十年。我们现在到了下决心打品牌、卖“品牌”的时候了。

  绿色食品要打出去,需在发挥自身优势、练好内功的同时,努力扩大宣传,大力推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扩大品牌覆盖面,全方位抢占市场。近几年,我省与浙江、上海两省市签订了绿色食品产业合作协议,既保证浙江、上海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又扩大了龙江绿色食品影响力,鼓起了龙江农民的“钱袋子”。要总结经验,继续扩大合作营销,同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场营销。要引进和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推动加工企业向产区布局,鼓励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提高绿色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水平。同时,通过市场优化资源,实现品牌主导下的标准化生产,最终让“龙江牌”绿色食品叫响神州大地。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