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代表
“秉烛”而学提升参政履职“底气”
3日,代表团抵达驻地的第二天,当记者拨通孙斌代表房间的电话时,心里着实没底。一年前,这位来自桦南县的农民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会议期间发言甚少,“我只是带着‘脑’和‘耳’来的。”当时他微笑着委婉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这次拨通电话后,话筒那端的声音有些深沉,记者担心“会不会还要婉拒?”几秒钟后,孙斌说,你给我点时间,我整理一下你要采访的问题。
按照约好的时间,见到孙斌时,他主动上前握手,看上去要比去年热情得多。“要想履行好职责,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保持敏感度。”话语带着中规中矩的生涩,但孙斌却是脱口而出。
我问他,“有人说,‘脑’、‘耳’、‘腿’、‘嘴’是当人大代表的基本功,作为履职一年的新代表,你的‘功夫’练得怎样?”孙斌腼腆一笑说:“这一年挺不容易的。”去年,目睹老代表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通过调研掌握的海量信息,令他瞠目、汗颜,他觉得这功夫不是马上就能练出来的。一年来,善学习、能吃苦的新型农民的特质在这位人大代表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和调研所见,“秉烛”而学,补习法律知识,搜集政策信息,掌握详实数据,为赴京参会孕育能量,提升参政履职的“底气”。再苦再累,孙斌乐此不疲。
这次参会,孙斌准备了十几个议案和建议。翻看他的建议目录,多半与农业有关。排在目录第一个的,是关于加强种子保护的建议,这是他尤为急切想传递出去的声音。“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根本问题,土地的条件再好,如果还是种植常规传统的种子,就达不到提高产量的效果。只有种子资源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真正使农民们增产增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科学种田和精准农业基础上,必须要有大种子的战略思想。”他提高声音说:“中国人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这需要有我们自己的种子,不能依赖国外的种子,我们国家的种子企业应该从育种技术、品种资源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他的语气里透着急切。
又是一年早春时。他们从黑土地走来,从城镇和乡村走来,从农民和市民中走来,肩负3800万龙江人民重托,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此刻,他们扛起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何在全国两会上发出“时代好声音”?其实,对代表们而言,“功夫”在会外,在于赴京参会前的俯下身子深入调研,在于对基层民众呼声的侧耳倾听,在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思考。
李亚兰代表
履职这一年,时间都去哪了?
在没当全国人大代表之前,李亚兰每年接案件的数量是20~30件,而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坐堂律师事务所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办理案件只有2件。这一年,时间都去哪了?
身穿运动装的李亚兰,坐在房间里的会客椅上,言谈中散发着一股子“精气神儿”。她对自己一年的履职作了一次梳理:“去年两会之后,6月份参加了省人大常委会保护湿地视察,7月份参加履职学习班,8月份参加全省大项目视察,9月份又以小组成员身份参加了全国人大在黑龙江进行的行政复议法专题调研,10月份,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她笑称自己是责任在肩,马不停蹄。
谈到作为人大代表如何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时,李亚兰感慨地说:“功夫还是在会外。”在春节前,她赶赴南方某城市的检法部门,想去看看法院是如何接受人大代表监督的,考察归来她感到最高法关于监督的工作精神在下面落实得还不够。“没有设置接受监督的通道,持全国人大代表的证件到收发室后,见谁?找谁?有没有预约?等等,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没有人理会你。”通过考察,她体会到了百姓打官司难,这次参会她要重点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呼吁,“在深化改革期间,如何加强检法队伍作风建设,怎样转变工作职能,怎样接受社会监督,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经过这两天对我省一些代表的零距离采访,记者心生一种由衷的欣慰,仿佛触摸和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四个大字的温度,如同感受初春的北京,每条街道旁的土壤里,绿意已悄悄萌生……(本报北京4日电)